中文注册 |登录

圆通禅堂论坛素食养生 › 查看主题

9816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7Rank: 7Rank: 7

发帖鼓励奖章!

go

静坐养生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9:4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静坐养生法】 是古代养生家留给后人修身养生的重要方法。静坐可使我们散乱的心思,逐步归于平静随和,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  习练静坐:必须要调身调息调心
调身】即静坐时的姿态。静坐时,需在安静的房间里,或褥上或蒲团上,两腿盘坐、或双膝盘(佛家称跏趺坐姿、瑜伽称双莲花坐姿)、或单盘;然后舌抵上颚、两眼微闭,或微开一线、全身放松,意守脐下丹田处,自然安稳端正而坐
静坐养生法由呼吸上习练功夫
调息】呼吸要达到由粗而细、由刚而柔、由疾而缓、由浅而深的境界,这是习练静功时的重要功夫。初学者静坐时,不免心旌摇曳、心烦意乱、气息不调和、气不顺则心不宁。因此,要做到气息调和,就有数息法与随息法的说法。
数息法】 是在坐定后,默数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十息或百息为一单位,数满一个单位再从头数起,这样循环往复徐徐而数,使自己的心态渐渐平和、思维渐渐聚合、杂念渐渐消除。
        前人常有“心息相依”这样一个术语,如何做到“相依”,庄子、苏东坡、朱子各有所见,为了让习练者更好地掌握调身、调息的方法,现将三位前人的说法列举如下:
(1)苏东坡养生说(见(《东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日‘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浅释】:注意养生的人,食物要有节制,必须等到腹中觉得饥饿时,才可以进食,尚未吃得十分饱满,就应当停止:每餐后宜到室外空旷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时,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时就回到房里去准备做静功,不论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论用坐式或用卧式,听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体不让它动摇,像木头人一样,就算合法。身体已经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说的法门和老子所讲的功夫合起来做,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与勿助:“勿忘”就是“绵绵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数息法】,若数出息即不数入息,若数入息即不数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两次。数到几百次以后,心中寂然如虚空身体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强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静而不动了。数到几千次以后,或无力再数下去,此时另有一个法子应付,叫做“随”字诀:当息出时,心也随它同出,当息入时,心也随它同入,有时或感觉这个息似云雾蒸发散布周身无数的毛孔中 (原文“八万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窍之多,不是实在的数字),不由鼻孔出入。功夫做到这样地步,久远以来的各种病苦和障碍,都能够逐渐灭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开悟了
(2)朱子调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容与,闲暇舒适之义。猗音依,猗移,随顺之义)。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翕音习),如百虫蛰。氤氲阉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宰不之功。”(后四句节略)。
【浅释】:观鼻端白,原是佛教《楞严经》上二十五个圆通法门中第十四个法门,苏东坡、朱晦庵两人都采用了这句话,但他们的说法并不完全和《楞严经》相同。朱子的意思是说:做这个功夫,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身体总要安闲而舒畅,不要弄得周身难受;又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勉强执着气机静到极处,它自然要动,就像春天的鱼类,浮在水面嘘气,气机动到极处,它自然要静,就像冬天的虫类,伏在土里翕气(“翕”是聚敛收摄之义)。此时身中之气,交互团结,有天及氤氲之象:一动一静,有乾坤阉辟之机,妙处是说不尽的。若问是谁在那里做主?其实并无所谓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3)庄子心斋(《庄子》第四篇“人间世”):
【原文】:“颜回日: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字。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功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大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做到心同大虚一样,就算是心斋。
以上所列三种法门,苏东坡是先数息,后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是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朱晦庵是先观息,后不观:他所谓“不宰之功”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庄子是先听息,后不听,他所谓“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三人下手的功夫虽然不同,后来都归到一条路上,学者可以参合用之。
欢迎来到圆通禅堂--www.yuantongct.com--依持正见,倡导实修!

TOP

圆通禅堂 ( 赣(2022)0000011)|联系我们

GMT+8, 2024-11-28 22:04, Processed in 0.023356 second(s), 13 queries.

普渡 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