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注册 |登录

圆通禅堂论坛佛教教育佛教宗派 › 查看主题

7025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7Rank: 7Rank: 7

发贴精英!

go

[转载]“擦擦”源流种类及制作简介

楼主
发表于 2011-8-10 10:2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擦擦”,一词据说是源于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是藏语对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地发现的早期度风格的擦擦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此后,藏地自身也开始制作擦擦,内容、题材逐渐增多,藏文的六字真言由藏文转写的梵文经咒取代。大约在13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藏式擦擦又传入杭州、北京等地。汉地及以往书面语称之为“模制泥佛像”或“拓模泥像”等。

目的

  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作消灾祈福的圣物擦擦,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有些则直接置于寺庙,修习的岩窟或“擦康”,“门塘”内,还有的堆放在山顶和路口的嘛尼堆处,与风马旗、玛尼石刻和经幡在一起,受到信众的顶礼膜拜。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还流行将擦擦安放于随身佩带的嘎乌之内,以便随时随地地观想礼赞。此外,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员,还把盛有擦擦的嘎乌戴在发譬中,以作为官位等级的标志。

  擦擦从工艺上可分为单面模具制作的浮雕和双面模具制作的圆雕。形制大致有两类:一是塔形,其上有佛像及各种变相;二是砖形,印有佛像和经咒。在色彩上又分为素泥、设色、泥金或二者兼具,此外尚有风干与火焙之别。从成分上看,擦擦的类别也较多。一般是用最普遍的泥土,考究的则用阿嘎土或掺有香灰、纸浆的泥土制成;另一种是用泥质药浆或藏药炮制而成的“药擦”。除此之外,还有将自己的上师,父母及亲友的骨灰,遗物与土混合制成的擦擦,以期消除罪业,或者表示将身体供奉于佛,类似唐代的“善业泥”。

来源

  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藏语对梵语的音译,至今在中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自治区)藏区还沿用;其二,源于制作擦擦时发出的音响,为拟声字;其三,藏语"萨"或"洽"就是土,至今通用的"擦擦",本应该做"萨擦"或"洽擦",即泥擦,似乎更接近原初。

  总之,擦擦是指一种用凹型模具捺入软泥等材质、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模制小型佛像、塔。绝大多数擦擦是由一、二件模具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是为常例;亦不排除变例,即由几件模具在同一块泥上,经多次压制成型的一种特大型的擦擦。此种擦擦尺寸较大,存世量较少。

根据"擦擦"一词的第一种来源说,即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意思是"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地发现的早期印度风格的擦擦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此后,藏地自身也开始制作擦擦,内容、题材逐渐增多,藏文的六字真言由藏文转写的梵文经咒取代。大约在13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藏式擦擦又传入杭州、北京等地。汉地及以往书面语称之为"模制泥佛像"或"拓模泥像"等。

  原初,擦擦一词仅用来表示佛塔,后来才衍生出佛像。大者盈尺,小不足半寸。以浮雕为多,圆雕为少,塔擦除外。藏地原习惯专称浮雕者为擦擦,汉地及以往书面用语称"模印泥佛"、"脱模泥佛",东北、内蒙俗称"板儿佛"、"佛瓦",北京一带习种"泥饽饽"。此外还有"泥塔模"、"泥塔婆"等等,称谓极杂乱,总之诸称谓均为"擦擦"的各种说法。如今,凡是用凹型模具磕制的泥质小佛像、塔,不论浮雕或圆雕,只要属于藏传佛教系列,均以擦擦称谓一概而论,似已约定俗成。

  擦擦是从古印度石板塔腹内置放圣物的风俗演变而来的藏传佛教艺术品,其题材大多为诸佛、菩萨等造像和佛塔、经咒。诸题材制作成的擦擦均符合最基本的藏传佛教仪轨。被藏传佛教僧俗视禳灾祈福的宗教圣物,不可亵渎。

种类

  每一件古老的擦擦都有其自身的宗教、艺术、文物和收藏价值。因材质的不同、年代的远近、制作者身份的尊卑、艺术水平的高下、出土和传世数量的多寡等诸多因素,构成了对擦擦品评鉴赏及珍稀程度界定的客观依据。因此对擦擦的种类有必要进行划分。

泥擦

  一般用最普通的泥巴,好一点的则用阿嘎土、炼泥、香泥(掺有香灰)、纸泥(掺有纸浆)等等制成,通称“泥擦”。此类泥擦子素泥为多,在古老的擦擦中,普通泥擦尚属于存世量相对较多的一种。除罕见品或属于“名擦”的泥擦以外,绝大多数泥擦其价值相对较低。

骨擦

  将圆寂活佛、高僧骨灰混合泥土制成,因其成份掺入骨灰而得名,比重小于泥擦。此种“骨擦”也较泥擦为少,传世者相对更少,多数出土自塔腹。艺术、收藏价值较一般泥擦高,有一定文物价值。

布擦

  据藏传佛教仪轨,历代达赖喇嘛、班禅大师及少数大活佛圆寂实行塔葬,此为藏地最高级葬礼。塔葬之先,须将大师法体用盐巴、藏红花等珍贵药品进行脱水处理,方可塑成金身,安放于金、银灵塔塔瓶之内,供万世瞻仰。此种灵塔在布达拉宫灵塔殿内有八座,供奉着八位达赖(五、七至十三世达赖)的法体。将脱水处理出的大师体液混合泥土制成的擦擦称为“布擦”。藏语“布”意为法体。据藏地传说,身带布擦,无论人处何方可医百病,可避邪恶,可得平安,甚至刀枪不入。因此藏人认为布擦最宜作护身符,挂在身上,可得佛法护佑,以避邪恶。东嘎·洛桑赤列大活佛还认为,正挂大师布擦于前胸,不离方寸,意与大师心心相印。

药擦

  传世品中尚有数量极微的“药擦”。是以多种名贵藏药为原料,依藏医药工艺流程、宗教仪轨,精炼压制成型并可服用医病的擦擦,因其原料为藏药(或有藏药成份)而取名“药擦”。传世药擦制成的年代大多在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有经验的收藏家和做古玩生意的明眼人,即使不精于擦擦一道,仅凭不同于泥土的“手头”感觉和反映岁月年代的表层“包浆”,便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其极珍罕的文物、古董价值。此种药擦带于身上,不仅平时可以护身,暗示自己抵挡邪气,若真遇疾患不测,便可作药物及时服用。后藏地区萨迦北寺居民家中收藏到的一枚药擦,明显被掰掉了一角,且断裂处早非新痕,似服用有年了。需要说明的是,传世药擦必须细分为两种,其一是纯名贵藏药制成的药擦;其二是用泥质药浆制成的,即藏药与泥掺拌而成,藏地常将此种材质的圆雕擦擦称为泥质药浆佛像。两种药擦的比重,观感都有分别。

名擦

  类似“名画”、“名作”,因出自名人、名家之手而得名,故将达赖、班禅等大活佛、知名人士亲手制作的擦擦分类作“名擦”。此种名擦背面几乎都工整钤盖有大师本人的印鉴痕蜕、指纹或标记。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所制“西方三圣”和“金刚手菩萨”两件名擦,均背钤五世达赖喇嘛海螺印,清晰可辨。药擦较难寻觅,名药擦更是难寻,其珍贵价值则不言而喻了。

藏地风俗

  在藏民心目中,世间的一切物质都可以制成佛像、塔。不仅取材于金、木、土、石,甚至是水、火,乃至空气。至今在藏区尚可见到打水擦、打火擦、打风擦的奇特而又真实的情景。即操模具不停地往水、火、空气中打去,于是随水、火、风去的便是无尽的佛像、塔、经咒。

  打风擦——在经幡摇曳、风光迷人处打风擦的藏族女善信;供放在擦擦和门塘里的擦擦多得难以数计,所以绕擦康、门塘顺时针正转巡礼一周圈,就等于向无数尊佛、菩萨叩拜了无数次,因而在藏区历来有绕擦康、门塘巡礼的习俗。除固定的供奉方式以外,外出诵经、云游挂单的行脚僧,一路磕长头的朝圣者和那些长年生活在牧区的善信,将擦擦供奉于随身佩戴的嘎乌之内,以便随时随地观想膜拜。四品以上贵族戴在发髻中为官位品级标志。

  圆满夙愿在藏民心目中,祖辈已习惯于将打制的擦擦当作圆满自家夙愿的圣物,供奉于一切具有灵气的圣山神湖和生活着的空间……在川西北藏区若尔盖县班佑乡多玛村边,有一座高5米、周圈80米、保存完好的大擦堆,其上限可追溯到九世纪赤热巴巾时代,堆放着无数的泥擦,是千年历史的见证。1986年10月10日十世班禅大师亲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在书松贡卡转经台的纪念碑上记录了这一光辉的日程。照片中几个白色擦康中供奉着云南藏区的擦擦,照片中的圆形路径便是无数虔诚的善信年复一年、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巡礼足迹。

  藏民深信“业报自招无代者”和“业力不可思议”的道理,而业缘又取决于绘塑和供养身语意圣物,因此在世间多打擦擦的信念在藏民心目中非常牢固,而量的概念又是首要的。一位叫旦木洛的老藏民从一九八零年起至一九九六年,一共打制了一百万尊绿度母擦擦,是村里生活着的善信中打擦擦最多的人。一位中年藏族男子桑吉加指着身后的丰收粮食告诉我们:“今年我打了20万尊新擦擦,牛皮袋子里的青稞又都堆上了屋顶”。

印制材料

  印制擦擦的活动自佛教初传藏区至今仍保持不断,并结合藏区各地的审美要求,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类型。从常见印制嚓嚓的材料来归类大致可以分为粘土嚓嚓、陶质嚓嚓和混合材料印制的嚓嚓,其中,平常我们见到的擦擦大部分属于粘土擦擦,虽然所选择的粘土不同于一般的泥土,要求质地细腻而具有胶性,但是,这类廉价的印制材料,在西藏的很多地方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搞到;而且,加工简单、方便,又便于印制,因此,粘土(也称胶泥)印制的擦擦最为普遍。通常一次性的印数不少于一百,有时甚至印数上千、上万。由于不同地方土质有所区别,拉萨周围的泥擦擦多数显土红色(粘土色),而阿里扎达一带的泥'嚓嚓'均为灰白色,山南一带蓝灰色的粘土印制的擦擦较为常见。不管用什么样的粘土,对擦擦印制的质量不见影响。最大的缺陷是,这类粘土印制的擦擦经不住风吹雨打。因此,只有在高处隐蔽的洞穴和塔肚、擦康⑧等可防雨水侵扰的安全地带才可以看到较为完整的擦擦。为了解决以上的缺陷,后期采用了烧窑的技术来加工擦擦。这类擦擦属于陶质擦擦,由于陶器加工工艺的难度和复杂,使大大降低了陶制擦擦的印制数量。但是,恰恰由于其特殊材质的防雨奈磨性能,使这类数量有限的'嚓嚓'才得以保存长久。严格来说,这类擦擦只有在‘陶乡’才有可能出现。例如:山南的扎囊、贡噶一带;拉萨的林周、墨竹贡噶一带以及日喀则的江孜卡尔堆一带。以上地方是卫藏地区较出众的陶器之乡。但是,我在艺术考察过程中,曾在山南的雍布拉康一带和琼结的藏王墓、日喀则的萨迦寺周围、林周县境内的热振寺一带见到过少量的陶制擦擦。第三种类型是混合材料印制的擦擦,也叫药泥擦擦,药泥擦擦的材料主要为植物类的药材和香料的混合物,为了保证印制的图像效果通常会添加少量的胶泥。混合材料印制的擦擦数量极为有限,由于多数用名贵藏药配制的材料印制,故称“药擦”,常常作为重要佛像内膛的装藏圣物和护身符。

  在多数人的认知中,擦擦就是微型的泥模像,的确,从造像艺术研究的角度上讲,也只有泥模像才是我们概念中的擦擦,因为,只有泥模印制的擦擦才有视觉感官可以辨认的具体形体,我们可以对它的造像样式进行分析、研究和评头论足,但是,从擦擦印制的行为和宗教活动中存在的形式及意义来讲,印制擦擦的材料更为广泛,上述仅为常见的印制擦擦的材料,属于土、水、火、风四种元素之中的土元素。实际上,藏区印制擦擦的材料可以为四种元素,⑨可以细分为火擦擦、水擦擦、风擦擦和土质擦擦。火擦擦的印制方法是把擦擦的模具在旺盛的火焰上反复扣压,表示以火作为可塑的材料印制了擦擦,这种做法本人仅听说而已,在卫藏地区似乎已经没有这种习俗。另一种印制擦擦的习俗是把小型擦擦的模具悬挂在手持玛尼经筒上,随着经筒的不断转动可在风中印制擦擦,这种做法在藏区较为常见。印制水擦擦时,把多个顶端挂有绳子的圆雕类擦擦模具并握在手中,在干净的活水中反复扣压,算是在印制水擦擦。藏区转经路上经常会看到信徒在山泉、溪水里扣压擦擦模具的情景。以上三种视觉上无法享受的擦擦印制所选择的模具为圆雕类造像,其中,佛塔类擦擦具多。藏族人认为宇宙万物均有四种元素构成,是一切物象的构建基础和本质,同时,四种元素具有永恒的含义,在此,选择四种元素作为印制擦擦的材料,其用意也在于此。

模具

  擦擦的模具分为单模具(也叫平板模具)和双模具(也叫双叶对模)。平板模具印制的大多数为浮雕、线刻作品。也有少量的八宝塔类小型圆雕作品。双模具印制出来的擦擦都为立体圆雕作品。常见的有释迦牟尼像、莲花生、宗喀巴、无量寿佛和度母像等等。这类擦擦的造型相对复杂、体积偏大,需要顾及三维等原由,必须采用双模具印制。只有把两块模具相合并,才能印制出立体的、完整的形体。当然,也有一种擦擦是专门为护身符而做,外形为匾平,但是它的双面均印有清晰的图案,并且两块不同图案的擦擦合并才算成套,这种擦擦极为罕见,实属珍贵。

  擦擦的大小没有明确的标准,通常大者高度约30-40公分;小者约为1公分左右。当然,习惯上高度超过30公分的圆雕作品,即便是用模具印制出来的也不能看作是擦擦类型,用模具印制和体积小是擦擦的最大特征,个别浮雕擦擦体积稍微大一些。但通常上面所刻画的造像,按单个来说造像的体积都比较小,但是,这种有限的空间并没有影响擦擦的艺术魅力。

制作工艺

  我们已经谈到擦擦是用模具翻制出来的微型雕塑,它的模具通常采用硬质金属材料铸造,最常见的有红铜、黄铜和铁等金属,也有少量石质模具,因此,一件模具可以延用几代人;可以翻制无数个擦擦。也有用火胶翻制的模具,这种模具的保存期和翻制数量相对有限。要衡量一件擦擦作品的艺术表现水准如何主要取决于擦擦模具的铸造和雕刻水平,我们所掌握的制作铜质模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首先,根据雇主的要求铜匠要确定擦擦的表现内容、尺寸大小、外框造型以及相关的材料和工具。第一种模具制作方法必须经过三道基本工序,首先,由泥塑家塑制泥模型,即擦擦的母胎,然后,由铸造师进行铸造,即制作模具,最后,由錾刻师负责修补和凹刻以及调整形体。在藏族的传统雕刻领域,凹刻法由专门的工艺技师承担,属于特殊工种,他们对擦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种工序相互间的默契配合是决定一件擦擦作品成功于否的关键因素。第二种铜质模具的制作方法必须经过六道加工工序:

  第一步,选择一块厚薄适中的铜皮,剪切并锻造出预定的大小及外形样式,在铜面上画出构图初形,以錾刻的形式把造像图文的基本造型雕刻出来,细节的五官、衣褶可以暂且省略,看上去犹如一块印制好的嚓嚓,只欠精雕工序而已,这块母胎藏语称“玛憋madpe”。

  第二步,准备一块揉好的胶泥,厚薄均匀地扣在“玛憋”上,外形上要进行修理,这块胶泥是单面模具,它是擦擦模具的母本,即模型,藏语称“憋dpe”。

  第三步,准备砂泥(模具砂),对胶泥翻制的嚓嚓模型制作浇铸模具,分上下两块模具。干透后取出模型,清理内面,以便浇铸。

  第四步,把两块模具合并之后,准备浇铸,浇铸材料通常选用黄铜和红铜的合金溶液,黄铜的比例要高一些,以避免起泡和加强溶液浇铸时的流畅性。

  第五步,取出铸件后进行錾刻工序,与常见的錾刻方式不同,要进行阴錾,即从内向外雕凿形体,藏语称"宫擦kong tshag",主要任务是把第一步工序中省略掉的造像图文的细节部位进行精雕细刻,但是,掌握适度是关键,一个錾刻师的工艺技术如何主要体现在这一点上,必须要考虑到单叶模具印制擦擦时取模过程中避免刮掉形体,掌握好准确的造型体积结构、前后叠压关系和起伏变化。这一步是制作擦擦模具的关键性加工环节。

  第六步,擦擦模具的加工,由于模具是用铜材制作,质地偏软,印制擦擦时免不了高强度的敲打,因此,为了避免变形,通常在外围套上铁环,顶部的敲击点采用木棒,以减轻强度。

  经过了以上的六道主要加工工序之后,一件擦擦模具就算完工而可以印制擦擦了。在藏区,随着宗教美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擦擦艺术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从一种简单的图形或富有异域情调的神像微雕逐渐发展为具有藏区地方文化特色的擦擦,这一点我们从少数不同时期的擦擦中不难看出,本文作者多年收集的三百多件擦擦中也能感觉到藏族宗教美术发展的一丝脉络。

  总之,藏传佛教的微型雕塑擦擦,自公元五世纪左右传入藏区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宗教艺术形式对佛法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使其不断地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同时,铸造技术和雕刻技艺的不断完善,体积的限定和刻画内容的增多,均不能影响擦擦造型的精确度和丰富的内容,即使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或金刚大威德本尊那样造型复杂,手持器具繁多的神灵塑像,在几厘米大小的擦擦上,均能准确无误地一一刻画出来,并能体现优美的动态及饱满的体积结构,真可谓是藏族传统美术中的一朵奇花。

——转载自阿明藏博客。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欢迎来到圆通禅堂--www.yuantongct.com--依持正见,倡导实修!

TOP

圆通禅堂 ( 赣(2022)0000011)|联系我们

GMT+8, 2024-4-27 16:03, Processed in 0.020759 second(s), 15 queries.

普渡 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