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始于三千年前的印度古国,开启佛教序幕的是一位王子,名为悉达多乔答摩(Siddhartha Gautama)。悉达多王子出家后,因勤苦修行而得证佛果,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佛,或是直接称为佛。释迦牟尼佛在世间成道证果是历史的事实,是众生的典范,佛启示了众生皆有佛性的创见,让世人知道不二的真心即是生命的本质与起源。佛的教导如同历代禅师的主张:只要精进修行,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开悟解脱的境界,都可以成佛。佛是第一个历史记录的正觉者,也就是开悟的觉者,佛教导众生因果及缘起无常等诸多心性的普世真理,教导众生如何开悟而离苦得乐,如何解脱生死轮回。
根据禅宗的教法,“佛”指的是本具的清净心,“清净心”是一切存在的起源。每个人都具有心,无论心是执著或清净,每个人的心可以创造并呈现出现象。心是完全含摄的、全能的、无所不知的、永恒无相的,它是生命根源、是宇宙中所有存在的造物主。禅的本质就是心物一元,经由历史上的禅师们在淬炼学生的过程中,禅宗发展出具体破除二元思维的理论与训练系统。用这套有效但非唯一的论证系统与实践方法,可以协助化解个体生命的虚妄无根,而回归到整体生命,以达成永恒生命的追求。在古今中外的诸多文明中,禅堪称是智慧之学,智慧之学即是普世原则之学,亦是生命之学,从古至今,不同种族、国家、文化,无不对禅的精神有极高的推崇。学禅不仅可以正向地影响自身与周遭的互动,可以有效改善生活品质,更能达到究竟解脱自在。禅的原则就是“唯心”,其要义说明:任何经历的事情,无论好坏,都是依据心中所开启的门而呈现的。只有自己能开创自己的心门,人一生当中所经历的现象及遭遇到的问题,均依所造出的心门为因,而成熟所感的现象为果。因此遭遇问题时,不应该直接与问题冲突,而是应该承担自己所造,正视并修正自己的心念,任何困境都是心中问题的具体呈现。 在禅宗,开悟有着特别的意义,开悟代表着自在,代表个体入于整体的互融,代表找到永生生命的立足点与实践点,也代表生命可以体现出普世原则的开始,也是佛教所说菩提涅槃与解脱自在的开始。基本上,开悟就是卸除黏缚于心的不自觉起心动念习气,破除虚妄自我及其所造的二元迷惑,体现出本具的,永恒的普世真理,也就是能体现出心无我的原始清净。禅宗里“悟”的观念是十分清楚明白的,悟是超越二元相对,跟二元思维讨论不在同一个平台上,若非真正契悟本心,再多的知识及形容词都只是世间虚妄的相对。唯有达到开悟的境界后,才能真正体悟宇宙人生的真实道理,因此无论在古代或现代,“开悟”是所有禅修的人必定要达到的目标。 对许多学佛的人而言,净土是他们所祈求企盼的生命究竟保障,若说净土会灭掉,势必造成这些人对生命更加迷惑不安。要知道,成佛或往生净土并不是生命的结束,生命是变化无穷的,你不可能停止变化,宇宙性的普世原则之一就是变。佛的化身、报身是会变坏的,这是为何佛成就净土后还是会回入娑婆度有情,就像阿含经中描写到佛的弟子问佛,如果证到罗汉果位了,那接下来该如何呢?佛的回答是,还要努力去证未证,得未得。法界现象总是持续变化,真正的解脱或生命的究竟保障,是要能在变化中安身立命,在变化中依着心物一元的观念生活,能够依据一元的普世原则生活,也就能自在。一般人都是在变化中惊慌失措,向外求取依附、依靠,来保持稳定虚妄个体的存在感;圣人则能在变化中安住,并体现出普世真理,体现出心的清净理体,也就是个体已经破除了虚妄的自我,而能自觉回归融合在整体中的无二无别。 现象的存在没有永恒性,生命的永恒不应该是追求某一时间空间的现象永恒,现象会不断地变化、存在,这样的性质才是永恒。换言之,心能够一直起用、呈现、含摄现象的本质能力才是真正的永恒,所以“心本质上的永恒才是真正的永恒”。心本质上的空或称本体,能在不同的时空中呈现出不同现象而不被现象所拘的这种自在永恒,是心之体的永恒;同样地,依据心能起无量作用的这个原则,心能起出不同作用而显现出各种不同的存在,这个能力也是永恒的,是心之用的永恒。永恒的普世原则也就是心物一元的观念,当心起作用的时候,不是空、也不是有,它就是禅宗所说的“立处皆真”,也就是“如是”,而立处皆真的“立处”就是心起用的当下,心当下的清净本体与其所现即是“立处”。心起用时,其本体可以因应来自各个不同时间、空间、条件所起的变化作用,于心体汇整、融通心所含摄的一切变化,于同一剎那间,即刻且同时地回互影响各个不同时间、空间中的现象。 心的本质即是超越时空的普世原则,心本质上的体与用当然也是超越时间与空间,心本质上的体可以呈现出每个于心的存在,心本质上的用可以造就出无穷尽的存在现象。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就可以依于心本质上的普世原则去起变化,虽造作变化于不同的因缘,因无我执而不被物所拘,所以是超越时间空间,是自由的。要知道,有时空的限制必然有轮回,圣人则不受时空所限,因为他们是依于心的清净本质来变化;一般人有我执而无法体证到清净心,因此会有时间空间的幻相产生。清净心于当下作用,现出当下的现象,如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依心无相的本质而起用就是解脱,就是普世原则的呈现,也是人类文明应该走的方向。论归存在是唯物,论归非存在是唯心,其实唯心或唯物都不离开心物一元。因此,禅宗所讲的“立处皆真”,哲学思辨中的“心物一元”,宗教学说所称的“人神合一”、“天人合一”、“梵我一如”、“众生都有本具的佛性”,都是一元的观念。 在禅宗,禅修者就是要开悟、明心见性,要努力“回到自性的家”、“回到本来的家”。要知道,当破除个体的自我虚妄意识,而回归清净心的整体时,在其中并不能找到一个实体我,因为清净心当中根本没有一个实体叫做“我”。“我”的概念是由“执著念为我”所产生的幻觉,也就是所谓的“我执”,执著有一个不变的实体我。这个“我”是错误的观念所造,也是人最大的妄想。相反的, 已经“回到家”的觉者明白“我”指的就是“清净心”,当找到清净心的时候,真正的我就现前了。当找到家,体证到真正的生命创造者,而能依清净心生活,就不再迷失于妄想与执著的世界里,而可以依照全然自由的意志生活,这就是“解脱”的真义。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佛”就是本具的清净心,也不了解禅修的终极目标是要开悟行道后而究竟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生命的圆满与永恒。禅修就是要唤醒自性佛,让自己的心全然清净,进而成就自己为佛。要成为释迦牟尼佛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每个人本具心性的本质是清净的,只要破除虚妄的自我意识,就能让本具的清净现前。清净心现前是成佛的基础,是心物一元融合的起始点,凡夫心本具的功能作用和佛心本具的功能作用,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因此,凡夫有同样的机会来明了自己本具的真心,开悟证道。当每一刻变化的不同个体自我皆能契入整体,亦即当所起用的个体自我觉醒时,个体即是整体,整体不离个体,个体与整体互融不二而活、不二而用,即是永生,即是解脱涅槃。 禅的锻炼是要帮助修行者回到自性的家,回到普世真理的家,回到永恒生命的家,回到物质与精神统一和谐的家,也就是回到本具的清净心,并成为自己心和念头的主人。要回到本性的家,修行人必须学习降伏妄念,并且停止对现象的执著。一旦到了家,修行者便能全然觉知身心是与周遭所有的现象融为一体,无二无别,而这一体无别才是真正“我”的显现,才是生命的实相。所谓“每滴水包含着所有水的味道,每个当下的现象包含着所有存在的讯息”,此为极富意涵的真理。因此,禅修者应切记,修行得时刻专注在心上用功,改变不自觉的起心动念模式,破除我执,因为心本自具足所有的智慧。 修行者可以藉由参禅静坐来转化自己的执著,能改变执著,生活不但安详平衡,与他人的关系也变得和谐,依照正确方法来练习转化自己的念头,转化习气妄想,并将练习中长养的自觉力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这就是很实际地落实禅修的目的。禅宗提供了有效且明确的方法,指明了真实解脱的正确道路。藉由禅修,可以看见问题的核心,并有具体的工具和方法来转化生活,使人从虚妄自我的生死轮回中解脱,这些都是透过精进禅修可获得的利益。 释迦牟尼佛开创了物象生灭无常与不生灭心性本体合一的永生知见,揭橥了心性这个造物主与每一刻所造的个体存在间的不二关系与真实意义,佛给世人正确的地图,启示了普世的真理。在经典里,佛教导个体觉悟的解脱之门是:你能开始放下自己的负担,放下对虚妄不实的自我执著,卸下黏缚于心的习气,以走向圆满的解脱之门。无论你离自在涅槃的永生之门多远,如同释迦牟尼佛和其他开悟的人一样,你终究可以到达。 捻花不用黄面经,壁观将心绝后生,曹溪一滴今何在,见了虚空月正明。 |
GMT+8, 2024-11-24 23:41, Processed in 0.010709 second(s), 12 queries.
普渡 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