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按计划接着讲唐伯虎的诗《解惑歌》,其实我摘录的那几首都非常好。《解惑歌》呢,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点!这个“惑”:是指好多修行人一个错误的认识。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离“修行”两个字就很远了。也就是说要修行必须要做到这个关键点。 什么关键问题呢?我来解释一下。 《解惑歌》是这样说的: 纷纷眼底人千百,或学神仙或学佛。 学仙在炼大还丹,学佛来寻善知识。 彼要长生享富豪,此要它生饶利益。 忠孝于其道不同,且把将来挂东壁, 我见此辈贪且痴,漫作长歌解其惑。 学仙学佛要心术,心术多从忠孝立。 惟孝可以感天地,惟忠可以贯金石。 天地感动金石开,证佛登仙如芥拾。 纷纷眼底人千百,或学神仙或学佛。这句是说,在唐伯虎那个年代,也像现在一样,有很多修道人。这个“道”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所有的修行人的目的都是“道”,这是中国古老文化里面用的一个词,也包括佛教的成佛等等,古时候学佛也往往说成修道。第二种是特指道家的狭义的“道”,这个“道”是指“成仙”,包括鬼仙、地仙、人仙、神仙、大罗金仙等等,这是他们对修道的目的的划分标准。唐伯虎这里是指眼里看到纷纷扰扰成百上千的修行人,有的在学成仙,有的想成佛。 学仙在炼大还丹,学佛来寻善知识。刚才说了修行的目的,这里就把修行的诀窍也多少说出来一些,往往一般人入手时就这样做:学仙的是在炼丹,就如《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太白金星放在炼丹炉里炼了一下,这叫大还丹。道家是说通过修行在肚子里面炼丹,详细不是很清楚,一般就是通过炼丹,让自己身心得到大的转化,逐渐达到他们长生不老的目的。 学佛,在中国来说是指在实践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禅宗,而禅宗往往是非常需要找到善知识来点拨的,所谓“不破初关不入关”,就是说,如果你还没有开悟,就得四处找寻善知识来历练、检索自己的见地。 彼要长生享富豪,此要它生饶利益。还是说的道家和佛家。“彼”,指道家要得个长生不老,享有富有的生命形式,“富豪”不但指福、禄,还指长寿,长生指成仙得到仙体而不死(这个仙究竟与否,我们暂且不谈)。佛教是多生多世以后,一直要广泛救济苦难中的众生,这是他们的目的。唐伯虎也知道佛教的重点是行菩萨道,通过利益众生来成就自己的菩萨道,成就菩萨道才是成就佛果的唯一途径。后面两句就有点意思了。 忠孝于其道不同,且把将来挂东壁。忠孝于其道不同,“忠”, 是“仁、义、礼、智、信”里面的“义、信”表达“忠”的特点。古时候说:将相要忠于君国,妻要忠于夫,奴仆要忠于主,子女要忠于父母,这个就上下和谐。“孝”指晚辈对长辈要尽人伦之德。古人非常强调“忠孝”,这两个是做人的基本伦理道德,道家和佛教都强调,但是儒家更重视。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一直到宋明理学等等,他们特别强调人伦道德规范、理学的弘扬。 所以这句话是说:可是“忠孝”在佛道俩家来看,不像道家的要长生和佛家帮助众生一样那么重要,好像忠孝与道家佛家的“道”不大一样,然后这些修道修佛的人怎么样呢?——“且把将来挂东壁”,解惑歌难就难在这一句,其它大概都能看懂,我看你们大概有一半人读不懂这句话,徒弟们,你们解释一下,看看有几个能解释准确的。 有徒弟说:暂且把将来放在一边,活在当下,或者安住当下。有徒弟说:当下就够了,将来是将来的事情,不记挂那么多。还有人说:“把将”是一个动词,是把忠孝束之高阁。还有人说:意思是注重忠孝,没有想到解脱的利益。有的说:暂且不说将来,不管将来。有的认为:一切随缘。有的说:放下执着,放下对未来的期待,包括对成就的期望。有的说:没有忠孝就没有将来修道的基础。还有人说:如果没有忠孝,谈将来只是纸上谈兵。 好了,这么多里面就有一个能把握住古诗文的特点,让我给你们讲吧。这句话有承前启后的意思,他说“忠孝”与他们修仙学佛的人的“道”不一样,重点不一样,所以这些修行成仙的人、修行菩萨行的人,就把“忠孝”不当回事了。“且”是“暂且”的意思,“把将来”叫“把将、来”,这是宋明时候文字的特点,“把将”是“拿”的意思,“把将来”就是“拿来”的意思;而不是“把未来”的意思,这是现代人和古人的语法不同。“东壁”,古时候的人,大部分很贫寒,很少有箱子柜子,就在屋外的墙壁上订上木橛,把不用的东西放在袋子或者竹篓里挂起来,以防潮湿、损坏,是长久保存的一种方式。这句的意思是说“暂且把忠孝拿来挂到墙上”,比喻“我不需要它”,------我修道学佛的人哪里需要忠孝呢? 这回听清了吗?这是《解惑歌》的难解之处。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起来忠孝和他们修仙学道、成佛做主的人路数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些人就把“忠孝”不当回事,放到一边去了。 我见此辈贪且痴,漫作长歌解其惑。唐伯虎说:我看这些修仙学道的人不但贪,而且痴。“贪”是指贪求个人的成道,当然这个有些方面也是对的,但是这里的“贪”是指由于只求修仙学道而忘了最起码的基础,所以是愚痴。所以,唐伯虎就“漫作长歌解其惑”。“漫”是一个形容词,是散淡的意思,所以作这个《解惑歌》来解修行人的那种不知道修行关键的迷惑。 学仙学佛要心术,心术多从忠孝立。这个话也非常简单,差别是在“心术”上。现在人说“心术”是说谋划心事的意思,而解惑歌里“心术”指“修行人能成就自己修行目的所需要的功德力”,或者“心的转化能力”,或者“心成就自己修行目的的认识力、知见力和作用力”,这是个笼统的全方位的问题。他现在用了个“心术”,很多人会把心术理解的偏差、狭隘了。我个人认为把“心术”换成“功德”就容易理解了,“学仙学佛要功德”。当然,唐伯虎当时的文化中,用“功德”也不一定准确,他有他的道理。我们现在这样理解会好些。“功德都从忠孝立”,我们老是讲积累功德,没有功德,不能成就道体,功德往往是从忠孝来建立的,这个大家就好理解了。 惟孝可以感天地,惟忠可以贯金石。只有行孝道可以感动天地,“天地”是通俗的说法,其实在修行这个角度来说,你们不了解,天地是指管理人间、护持人间的天神地祇。“天”一般指玉皇大帝等等天神,“地”一般指土地公等等地祇。人们一般的言行举止都会有土地公,甚至灶王爷都会给你记录下来。为什么初一十五修道重要呢?你修行就会得到一个人天善果,这是因果循环的基础,别以为因果循环没人管你,你的好坏都有天神地祇记录呢,做得好,按照因果律给你长寿、健康、福禄等等;你做恶的话,这些管理人间的天神地祇会根据你的恶行给你将来投胎转世一个新的格局,这叫奖善罚恶的功能。 有的人说我修道,修禅宗,不谈因果。不!!!你活在人间就得谈人间的事,就得按因果规律来,没有办法跳出因果的。 禅宗是说他的见地超越因果,是用见地来指导自己实践的,并不是否认因果律,所以我以前老是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你可以用万事万物一切都是空,这样伟大的超越一切的知见来指导自己的修行,但是小因小果一定要注意,为什么?小因小果恰恰是你伟大见地的展示,你别以为不需要注重因果,那就会堕入断灭论的,不管忠孝,错了!!!你连人天之果都拿不到,更别说修行成道了,不可能的!!! 所以修行人首先要忠孝,因为在感动天神地祇方面,“孝”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动物都懂的孝,何况人呢?“孝”指上下尊卑观念,指要对有恩于你的人回报、报恩。如果没有孝道了,谈成仙成佛,就扯的连鬼影都没有了。孝非常重要! 同时也指出,修行人对师父的问题。古时候在印度,有两个规则:一个,山里有很多伟大的婆罗门,仙人等等在修行,父母要送小孩子去拜师修行,师父不能拒绝;第二个规则,小孩子一旦拜了师,那么这一生师父的重要性要更加超越于父母,不是说不孝顺父母,是说你对师父的恭敬、礼拜、侍奉、忠诚、孝顺的程度是更加无话可说的。这都是双方面的,古时候这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 后来中国也继承了古老印度文化中的这一点,因为中国的大乘基础是儒家文化做铺垫的。所以学佛学道的人向先辈求教成道的诀窍,你认了这个师父了,就有了师徒关系。你反过来,对待上师、老师、教授没有履行孝道,那你已经缺了德了!!!“缺德”不是骂人的话,是说缺少了做人的人伦基础。一旦少了这个基础,天地间赏善罚恶的天神地祇会记录下来你这种失德之举,这一下就摧毁了你学佛的基础,就连来生保人身都难了。那能怎样呢?只能堕落三恶道,因为你摧毁了做人的基础。没有孝就这么严重。 惟忠可以贯金石。“忠”和“孝”基本是相似的,也是天地之间、六道轮回之中必须遵循的规则,“忠”的反义词是“奸、欺”。师徒之间也是这样,“忠”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一般的工作。例如:你私下出卖公司的利益换取自身的利益;或者对国家负有某项职责,却接受贿赂出卖了国家的利益;或者放弃了夫妻之间的承诺,悄悄和别人有其它关系等等,这叫不忠。 古人说“孝廉”,是指当官的人必须要懂:为人之道要孝为官之道要忠。唐伯虎说“忠可以贯金石”是说打开金石需要利器,比喻:只有这种忠义之行才能突破你修行的一些障碍、关键。“贯金石”表示感天地的意思。古人写诗词,为了韵律和对仗,就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其实意义相类似。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人非常诚心、非常专注,非常执着自己生命道德规范的准则,才能感动天地,金石才能够打开。 天地感动金石开,证佛登仙如芥拾。天地感动了,金石都开了——突破自己修学过程中难解的困惑之处,成佛就容易了。 好多人说,师父啊,我的气脉不好、身体不好,这个病那个病,我总是时间不够,好多人找我的麻烦。。。这都是你无始劫以来的忠孝出了问题:因果欠缺了,就报应在身体上,变成你修道的障碍,使得你无法打开金石、无法感动天地,龙天护法帮助你成就的力量就弱,证悟空性就变得更加遥远。 一个修道人如果得不到龙天护法的拥护的话,想成就?你梦都梦不到。别说你想成就,修道学佛目的要突破天神地祇的水平才行,你做的事情要让天地护法善神感动,并且比他们修的还好,你才能成佛做祖——开悟。你连天神护法的水平都没有,他们都耻笑你,你怎么能成就? 是,有的护法善神已经成道了——脱离轮回了,有的还在轮回。可就算有些天地善神还在轮回,好多人也得不到天地善神的保护啊!你做恶将来要堕落的,他怎么能拥护你呢?他不跟你交往,不理你。所以,修行不能偷懒,感动天地,天地不是指头顶上蓝蓝的天和脚下的土地,是指护法善神、天神地祇。 你感动了他们,他们才护持你、仰慕你,因为按因果律来说你这一生死后就算不成道,也跟他们是一路了,也就说你至少可以升天。别以为天道不究竟你就不去了,成道最起码要超越天道,你的功德力至少要有天道的水平,才能更进一步谈超越天道,进而如何开悟的,这是条路啊!不是开玩笑的!!! 三界三界,(不谈行菩萨道,我们也不怕六道轮回,因为我们要救度众生,这是佛教说的。)就算离开六道轮回,跑的够快的三果、他们也在天上啊!三果就是他们就能超越欲界天到梵天里面最高的五种不还天。可想而知他们的道德多好,人伦之德的水平很高了! 好多人说,师父,我跟你学禅修。我不好意思谈,你说我谈什么?有人说谈初禅、二禅、三禅,不要说初二三四禅,你先得一个欲界天的因果报应,能吗?五戒十善你做到了吗?有五戒十善的功德力才能到欲界天,你大量地做布施,对师父礼敬、供养、承事、护持、帮助可怜人等等做了很多,这才能有功德——也就是现在人说的:三界之内的有相功德、福报。 有了这个扎实的基础、福报力,再坐下来禅修,才能进入初二三四禅,以初二三四禅的功德力、定力和福报你才能进入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甚至有智慧的增长、烦恼的剔除而证初、二、三果,到了三果,才能证入梵天里的五不还天。 道家说:修道要先积累三千功德,其中功德大小是,救人一命是一件功德。这样积累三千件功德事情才能谈修道成仙的问题。 以上说明,修行人基础功德积累功夫多么重要! 可想而知,开悟容易吗???你连讲究竟的空性知见给你的师父都不尊重,跟师父对着干,乱改师父教你的法,不修师父传的法,不和师父相应不说了,还背地里捣乱。你已经搞错了,还说我想开悟、想往生,拉倒吧,别吹牛了! “忠孝”是指能积累到成佛做主、修道的基础因果关系。连这个基础都没了,你想修超越于人天之果的更高的脱离轮回的大功德,岂不是没有建第一层楼,就想直接建二、三、四层楼?没这回事! 所以我的修行次第里面有因果心、出离心、菩提心。你说,师父我有菩提心,菩提心要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你说我有出离心,但出离心又是建立在因果心的基础之上。因果心是感天地、贯金石的忠孝之道,这是基础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说我念了多少经,做了多少法事,我有上师的加持。这些跟你没关系,没有忠孝,你的上师加持不了你,没法摄持你! 为什么我把《解惑歌》的最后两句解释的这么严重,就是希望你们能懂我经常提的这些道理,知见要正。 最后一句,天地感动金石开,证佛登仙如芥拾。如果你真正地把因果关系搞好了,人天之报的基础扎实了,修起来很多的障碍才能清除。“如芥拾”是说如拾芥子,就像在地上拿起一个小颗粒一样简单。当然这是个比喻,说我把忠孝做好了就能开悟吧,也未必。但是忠孝的基础扎实了,龙天护法拥护,善知识加被,开悟就容易了,成佛做主,唾手可得,这是个非常非常现实的问题。 就讲这么多了。
|
GMT+8, 2024-11-25 00:38, Processed in 0.024776 second(s), 12 queries.
普渡 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