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3信任以及开悟的差别! 徒弟: 有时,弟子想想就后怕:如果师父这次不来投胎!我得不到师父的教诲的话,弟子之前没遇到师父像什么样子阿?!那种疑惑带来的痛苦和不自在,只有自己知道! 弟子一手的烂牌,遇到师父后,生生打出了王炸的气势!
……不开悟,就是有疑!也可能是性格问题——生性“多疑”!
智空禅师:禅和密,都强调对师父的信任,其实,就是由于,如果你信他的话就会照他说的去做,就会落实,然后成就就会有希望,如果怀疑,就想再找人问问,三问俩问,耽误时间,成就机会就渺茫了。当然,这里面有个问题要解决:这个你信的人,一定要自己做到了告诉你说的那些内容,这样的话,就等于说出了自己的经验,可信度一定很高,所以,听成就者的话没错!这也是有成就者出世,一定要依止的理由,当然,落实的事,还是要自己来做!“疑”是每个人的天性,五毒之一,恰当的利用疑,在生活中,一般人确实可以少上当。但是,依照平时的习惯,对证悟者开示的关键内容产生疑,那是大大的不应该! 对见性这个事,古人说得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亲自开悟了才能体验,是一个非常“个人性”的觉受,过来人也只是把自己的体验说出来给你,让你大概了解个意思,但,说出来,也只是他的体验,不能代替你自己来体验它。 所以,对师父没有“疑”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个信心,在传授空性的道理时,让徒弟准确把握“心”的内涵,并且,不再四处学习而开始扎实落实。或者,也许受到启发,徒弟也可能在听法时,忽然证入空性而开悟。 开悟以后的心理状态,从古自今,都是一样的,如果俩个人不一样,那一定有一个是不开悟的。包括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开悟,他开悟后的心理体验,也和后来的高僧大德开悟后的体验是一样的。 至于,禅宗和密宗,有时后人把有能所的状态下的,自己对觉性的正确认知,当做是开悟,这只是,把真正开悟前的一些见地完善,用“开悟”这个词做了描绘,这是由于表达开悟的词汇选择,在不同传承中的混乱造成的。 所以,有时,当有人说某人“开悟”时,就有俩种可能,一种是如释迦牟尼佛一样的真正的破无明开悟,一种是领会到“心是什么”的“明心”觉受过程。 当然,这俩种的差别,修行者自己要仔细鉴别,不要“冒滥”。因为“冒滥”的后果不是很好:如果不是由于无知而为,而是有意对他人的欺骗,那么,堕地狱是跑不了的。
|
GMT+8, 2024-11-25 00:42, Processed in 0.014703 second(s), 12 queries.
普渡 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