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开示:
你们一定要记住我这句话:我们禅修或持咒的目的是为了开悟,而不是为了入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知见!
好多人不把修行的目的定为开悟,而是为了深入禅定或者为了求神通,这都是错的!但是,很奇怪,大部分人都在这个上面有疑惑。
其实,好多人的定呢,都是昏昏昧昧的昏沉,可能刚打坐时感到比较轻安、舒服,时间一久就不知道哪里去了,这其实是大昏沉。
在看古大德的年谱或传记时,你们常会看到一些大德禅修一座好几天,出定后只觉得是几个小时的记录,甚至还有一位禅师从唐朝一坐到了宋朝,几百年的定境,而一般修行人,似乎都对这种水平的修行比较羡慕,但是,实话告诉你们:这些功夫对开悟没有意义!
如果一个修行人,老是执着一种昏昏昧昧的世间定,这其实是一种大昏沉啊!这样修得久了,死后有可能会堕落到畜生道!所以,真正的禅师对这种禅修会说是“死水不藏龙”。
所以,广钦老和尚在晚年时,对自己年轻时住在山里的那种一座百十来天不起坐的修行,进行了反思,说自己那种修行是不恰当的。
这样,你们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一再强调要持咒啊!因为,你这个咒提起来就无法有很深的无意义的定出现,不会进入昏昏昧昧的对开悟无益的昏沉或世间定,而持咒久了一样可以增长定慧,一样可以开悟!
徒弟:
师父吉祥!
您今天的开示里说的,专注打坐修定不如持咒。这样很多人就会认为修行不需要打坐了!
我个人觉得如果闭关的话,打坐、持咒、拜佛、经行,每天各两小时,这样修个三五年肯定会出效果的。我说的对不对,师父?
智空禅师:
你有点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我反对的是大昏沉的世间定,而不是反对打坐!
昏昏昧昧的世间定,不能开智慧,了生死,而且,死后可能堕入畜生道。
徒弟:
那您说的从唐朝坐到宋朝出定的那位法师的定也是世间定吗?
智空禅师:
是的,这是无意义的定,世间定是不究竟的,不是禅宗倡导的。
徒弟:
这么说的话,那窥基大师坐了N亿年,如果他没有这个禅定功夫,给他最了义的见地他会不会开悟呢?
智空禅师:
我强调的是:不应该以世间定来修行,以及长久的世间定无意义。你说修行需要定力。这是两个问题,不是一回事。
当然,修行需要一定的定力,但是,具备定力的根本目的是为开悟,而不是单纯为了禅修时间长久。
如果给窥基法师的前身以了义的见地,他很有可能就开悟了。因为,开悟的关键是观修时的见地(智慧),然后才是资粮道加行道的圆满。
徒弟:
师父,我们该如何鉴别世间定和出世间定呢?
智空禅师:
定是内外道所共,任何人都可以修行禅定,但是,佛教和外道的差别(也就是世间定与出世间定的鉴别方法),就在于对定的认知不同,就是观修时的见地不一样,这个见地的不同就是能不能出三界的关键差别。
徒弟:
那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呢?有见地但是入定后提不起来,被定境转了。
智空禅师:
妄失禅修时的圆满见地,而堕入世间定,这是有可能的,所以,我才倡导在修行的基础阶段持咒!
我讲过:佛教有四种次第见地,窥基法师前世所修,从禅定见地的角度来说还是世间定,见地还在因果心这个层次,需要再升华到出离心,再到菩提心,最后到佛心时,才是禅宗的见地。
他在打坐的时候如果用的是禅宗的见地,那他就会认为:没有出定与入定的差别,无时不定才是真定,那样的话,他也就不会进入长久的世间定中而不知道时间了。
你参考一下南岳怀让禅师对马祖说的话:“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徒弟:
他这样确实是走了大弯路了。师父您说他是自己没能力出定呢?还是想不起来出定了?
智空禅师:
出定的问题,有两方面:
首先,如果有人护持他禅修,由于他观修见地不恰当入定后,有人以引磬可以帮助他出定;或者,自己在禅修前确定一个出定的时间,也会有效。
其次,如果他自己就是准备要入定很久,那么,他也会找一个没人打扰的地方,进入类似的定境,那就无法出定。
窥基法师的前生就是想长久入定后,等释迦牟尼佛出世,但是,还是错过了佛陀在世的时候。
徒弟:
感恩师父慈悲开示,顶礼恩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