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人类精神的补品,灵性的要求,亦是开发人类智慧的主要力量。人的生理,固然需要饮食营养,以延续性命;人的心理,同样需要精神食粮,才能健康正常。古今中外,一切英雄豪杰,能够面对现实,克制困难,完成人生责任,固然依赖信仰力量;而历代高僧,所以能化愚昧为智慧,化迷惑为清醒,甚至明心见性,成圣成贤,亦全靠坚固不移的信心。故古人说:信仰就是力量。特别是学佛,更以信为根本;因为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华严经言:“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心地观经亦言:“法宝甘露妙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有信服药证菩提,无信随缘堕恶道。”可知信仰对于学佛的重要。但信仰一定要正信,真信,诚信,而非迷信,邪信,或莫棱两可的信!
上古时代,人类知识贫乏,对于自然界水灾、火灾、风灾、山崩海啸、地震种种现象,无法抗拒,更无法理解,每以为天地间有一主宰人间祸福的神祇,敬之得福,逆之得祸,遂祭之以三牲酒礼,献之以壮男美女,博取鬼神欢心,求鬼神庇祐,赐平安、赐福寿!这些都是迷信的行为。
当知人间祸福,皆是人自作自受,绝非人与天赐,除了自求多福,扭转恶运外,实非鬼神可能转移。现代人类思想进步,已脱离神治意念,但由于人的贪欲无穷,每感不足,仍希望神灵庇祐,所求如意。因此,有人利用人心迷信的弱点,假借宗教名义,大搞迷信活动。近年很多人利用佛教,替人求财消灾,骗取他人财物,以遂个人私欲,使正信佛教,披上迷信外衣,涂上迷信色彩,蒙垢纳污,言之令人伤心不已。
中国自从中央政府,执行宗教落实政策,信佛的人与时日俱增,可惜大都神佛不分,邪正莫辨;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由于信佛群聚的无知,人云亦云,人拜亦拜,使正信佛教,变为迷信对象,实在可惜。因此,本人以坚定自己的信仰为题,与各位讨论,希望各位藉此机会,认识佛教,然后信仰佛教。
一、认识佛教
我们欲想认识佛教,可分以下各方面来研究。
(一)认识佛教的历史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远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宫的太子,名悉达多。年幼聪敏好学,智商超群。及长大成人,因不满当时政制阶级森严,更为找寻人生真相,毅然放弃王宫生活,遍访名师。如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苦行,终无所获;唯有反求于己,在不苦不乐的平静心境中,深入禅定。
结果,内在的智慧显现,夜睹明星,成等正觉,亲证佛性平等的真理。于是创立佛教,组织教团,实行平等的制度,提倡四姓出家,同一释子;同时要弟子们,实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平等待遇的生活。用事实来改变当时社会阶级的不平,以身作则,领导僧团,由?取思想与行动的自由,进而证得真理生命的自由。由提倡种族与阶级的平等,而亲证佛性的平等。使当时印度政坛,出现以因果警诫,代替法律惩罚;以慈悲感化,代替武力征服;以自由平等的理念,代替奴役与逼害。不但解救了当时印度民间的疾苦,也解救了百千年来,人类精神的饥渴;使人皆可以提升自己,改善自已,取消生老病死苦,换取真理生命的自由与解脱。
释尊成佛前,没有名利的野心,没有权威的欲望,没有统治世人的思想与言行;有的,只是慈悲的怜悯,真挚的同情,以及热爱真理,加止拯救世人的悲愿。释尊创立佛教后,传播真理的态度,从不运用权威或感情来猎取信众,更不用神通妙用来震慑人心,有的,只是慈悲博爱的救济,苦口婆心的劝导。令人从佛的语言行动中,了解佛教的善美,知道以佛法作为生活的指南,比较信仰其他宗教更殊胜,更踏实,而乐意皈依佛教。
据说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之初,有一耆那教派,因妒忌佛的成就,常在信徒面前,故意批评佛教。当时该教有一信徒名西哈,曾向首领拿他普塔提出,要拜访释尊的意念。拿他普塔,恐以怕因此失去一个富有的拥护者,立即劝阻西哈访问佛教。但当西哈面对慈祥的释尊,请教各种问题时,马上发现其首领歪曲佛教的谎言。同时,觉得佛所说的,才是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真谛,认为释尊是当时的明师,立即要求尽形寿皈依佛,追随佛的右左。但佛不想西哈在简短的谈话中,就改变信仰,反劝西哈慎重考虑。西哈心想,假如今天离开的是佛教,而皈向耆那教派,他们一定欣然接受,而且大事宣传。比较之下,益见佛教的伟大,更加强他追随佛的决心。但释尊仍然认为西哈长期供养耆那教,现在虽已改变信仰,不再接受他们的思想与信仰,但仍应继续给予经济支持。西哈知道,这绝非耆那教人可能做的事,因此,对佛的信心,有增无减。由此故事,可知佛是如何淡薄名利,又是何等尊重其他宗教,以及力求和平共处的精神。
佛教,自从成立至今,自始至终,不曾有野蛮的行为,或侵略的意图,更没有敌对,不和谐,不合作的表现。有的,只是和平思想,博爱精神,以及增进人间福乐的愿望与努力。虽然在二千多年悠长岁月的弘传中,曾多次遭受外来欺侮,以及政治逼害。在中国就有三武灭佛的劫难(魏太武,周武帝,唐武帝),但佛教徒总是以慈悲,容忍,宽恕,牺牲,避免正面的冲突,以免伤害生命,残杀无辜。反观目前世界各地其他宗教,互相逼害,残杀异已信仰的同胞,益显佛教的和平与伟大。所以,我们从历史方面认识佛教,是真实的,和平的,光荣的。
上古时代,人类知识贫乏,对于自然界水灾、火灾、风灾、山崩海啸、地震种种现象,无法抗拒,更无法理解,每以为天地间有一主宰人间祸福的神祇,敬之得福,逆之得祸,遂祭之以三牲酒礼,献之以壮男美女,博取鬼神欢心,求鬼神庇祐,赐平安、赐福寿!这些都是迷信的行为。
当知人间祸福,皆是人自作自受,绝非人与天赐,除了自求多福,扭转恶运外,实非鬼神可能转移。现代人类思想进步,已脱离神治意念,但由于人的贪欲无穷,每感不足,仍希望神灵庇祐,所求如意。因此,有人利用人心迷信的弱点,假借宗教名义,大搞迷信活动。近年很多人利用佛教,替人求财消灾,骗取他人财物,以遂个人私欲,使正信佛教,披上迷信外衣,涂上迷信色彩,蒙垢纳污,言之令人伤心不已。
中国自从中央政府,执行宗教落实政策,信佛的人与时日俱增,可惜大都神佛不分,邪正莫辨;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由于信佛群聚的无知,人云亦云,人拜亦拜,使正信佛教,变为迷信对象,实在可惜。因此,本人以坚定自己的信仰为题,与各位讨论,希望各位藉此机会,认识佛教,然后信仰佛教。
一、认识佛教
我们欲想认识佛教,可分以下各方面来研究。
(一)认识佛教的历史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远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宫的太子,名悉达多。年幼聪敏好学,智商超群。及长大成人,因不满当时政制阶级森严,更为找寻人生真相,毅然放弃王宫生活,遍访名师。如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苦行,终无所获;唯有反求于己,在不苦不乐的平静心境中,深入禅定。
结果,内在的智慧显现,夜睹明星,成等正觉,亲证佛性平等的真理。于是创立佛教,组织教团,实行平等的制度,提倡四姓出家,同一释子;同时要弟子们,实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平等待遇的生活。用事实来改变当时社会阶级的不平,以身作则,领导僧团,由?取思想与行动的自由,进而证得真理生命的自由。由提倡种族与阶级的平等,而亲证佛性的平等。使当时印度政坛,出现以因果警诫,代替法律惩罚;以慈悲感化,代替武力征服;以自由平等的理念,代替奴役与逼害。不但解救了当时印度民间的疾苦,也解救了百千年来,人类精神的饥渴;使人皆可以提升自己,改善自已,取消生老病死苦,换取真理生命的自由与解脱。
释尊成佛前,没有名利的野心,没有权威的欲望,没有统治世人的思想与言行;有的,只是慈悲的怜悯,真挚的同情,以及热爱真理,加止拯救世人的悲愿。释尊创立佛教后,传播真理的态度,从不运用权威或感情来猎取信众,更不用神通妙用来震慑人心,有的,只是慈悲博爱的救济,苦口婆心的劝导。令人从佛的语言行动中,了解佛教的善美,知道以佛法作为生活的指南,比较信仰其他宗教更殊胜,更踏实,而乐意皈依佛教。
据说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之初,有一耆那教派,因妒忌佛的成就,常在信徒面前,故意批评佛教。当时该教有一信徒名西哈,曾向首领拿他普塔提出,要拜访释尊的意念。拿他普塔,恐以怕因此失去一个富有的拥护者,立即劝阻西哈访问佛教。但当西哈面对慈祥的释尊,请教各种问题时,马上发现其首领歪曲佛教的谎言。同时,觉得佛所说的,才是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真谛,认为释尊是当时的明师,立即要求尽形寿皈依佛,追随佛的右左。但佛不想西哈在简短的谈话中,就改变信仰,反劝西哈慎重考虑。西哈心想,假如今天离开的是佛教,而皈向耆那教派,他们一定欣然接受,而且大事宣传。比较之下,益见佛教的伟大,更加强他追随佛的决心。但释尊仍然认为西哈长期供养耆那教,现在虽已改变信仰,不再接受他们的思想与信仰,但仍应继续给予经济支持。西哈知道,这绝非耆那教人可能做的事,因此,对佛的信心,有增无减。由此故事,可知佛是如何淡薄名利,又是何等尊重其他宗教,以及力求和平共处的精神。
佛教,自从成立至今,自始至终,不曾有野蛮的行为,或侵略的意图,更没有敌对,不和谐,不合作的表现。有的,只是和平思想,博爱精神,以及增进人间福乐的愿望与努力。虽然在二千多年悠长岁月的弘传中,曾多次遭受外来欺侮,以及政治逼害。在中国就有三武灭佛的劫难(魏太武,周武帝,唐武帝),但佛教徒总是以慈悲,容忍,宽恕,牺牲,避免正面的冲突,以免伤害生命,残杀无辜。反观目前世界各地其他宗教,互相逼害,残杀异已信仰的同胞,益显佛教的和平与伟大。所以,我们从历史方面认识佛教,是真实的,和平的,光荣的。
二)认识佛教的真理
释尊说法,没有秘而不宣的部份,虽然佛初成道,演说华严大教,未能普应群机,不得不隐实施权,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但当众生机缘成熟,仍然将自己亲证佛性平等的真理,和盘托出,毫不保留的贡献世人。佛在法华经中说:“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肓……若但说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后因十方诸佛,善言慰喻,故决定“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去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针对现实人生的苦恼,说人天乘教法,令人知这宇宙人生一切现象,无一不是从因缘生,缘生诸法,皆是无常,苦,空,原无实我。同时,指出致苦之因,及宣说灭苦之道。使人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如是经过十二年的教化,令无量众生启发正智,远离邪恶,亲证涅槃“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境界。然后说方等诸经,令小乘圣者,耻小慕大;再说般若真空,破相除执,使权乘菩萨,离空有二边,会归中道。最后,在法华会上,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开权显实,令众生皆知佛性平等,佛性本具,而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即使仅以一香一华,一杯水,一盏灯,供养三宝,或对佛像、佛经,一顶礼,一鞠躬,一称念,亦终成佛。
法华经言:“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种平等真理,不但给人正确启示,同时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与鼓舞!
(三)认识佛教的精神
佛教的精神,就是慈悲。涅槃经说:“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心是。”法华经说:“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悲心是。”华严经亦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可知慈悲,就是佛教的根本,亦是佛教的精神。
然何谓慈悲?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可知拔苦与乐,就是慈悲的内容。众生苦恼众多,除本身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冤憎会、五阴炽盛等八苦外,还有来自人事界,与自然界种种天灾人祸之苦。人与人间,基于互爱与同情,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识与财富,关怀剔人的生活与事业,解除他人物质上或精神上种种困苦,就是慈悲!对一切人和睦亲善,爱人如己,不伤害一切生命就是慈悲。
不过,人世间的慈悲,绝对不是佛的慈悲。因为佛的慈悲,是由亲证佛性平等的真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观众生苦,于心不忍,而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大慈大悲,就是情理兼顾:悲智合一所形成广大无比的爱心。故能不分冤亲与人畜,不分国籍与种族,一视同仁,深入人间,平等救济。不但拔除众生身心之苦,还彻底拔除众生生死之苦;不但给予众生物质与精神的快乐,还给予一切众生共证佛道无上菩提的正法乐。虽然佛的大慈大悲,不可能在科学家的显微镜下,检视其面貌,但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人间。如水之在地。如电之在空,充塞任何时间与空间,而且适合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需要。所以凡有众生的地方,都有佛的慈悲,传播寰宇历久不衰。
今天,科学已征服太空,但绝不影响佛教的弘传,反而因科学的发明,证明佛教理论的真实性。例如:二千五百多年前,佛以肉眼,观见一杯水中,含有众多的微生物,所谓:“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现在科学已经证明。又如佛说:世界无量,众生无量,宇宙间太阳系也无量,科学亦已逐一发现。假如,今后科学家们,能深入研究佛学,一定可以助长科学的发明。可见佛教的精神,对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其决定性的贡献。
释尊说法,没有秘而不宣的部份,虽然佛初成道,演说华严大教,未能普应群机,不得不隐实施权,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但当众生机缘成熟,仍然将自己亲证佛性平等的真理,和盘托出,毫不保留的贡献世人。佛在法华经中说:“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肓……若但说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后因十方诸佛,善言慰喻,故决定“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去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针对现实人生的苦恼,说人天乘教法,令人知这宇宙人生一切现象,无一不是从因缘生,缘生诸法,皆是无常,苦,空,原无实我。同时,指出致苦之因,及宣说灭苦之道。使人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如是经过十二年的教化,令无量众生启发正智,远离邪恶,亲证涅槃“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境界。然后说方等诸经,令小乘圣者,耻小慕大;再说般若真空,破相除执,使权乘菩萨,离空有二边,会归中道。最后,在法华会上,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开权显实,令众生皆知佛性平等,佛性本具,而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即使仅以一香一华,一杯水,一盏灯,供养三宝,或对佛像、佛经,一顶礼,一鞠躬,一称念,亦终成佛。
法华经言:“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种平等真理,不但给人正确启示,同时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与鼓舞!
(三)认识佛教的精神
佛教的精神,就是慈悲。涅槃经说:“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心是。”法华经说:“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悲心是。”华严经亦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可知慈悲,就是佛教的根本,亦是佛教的精神。
然何谓慈悲?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可知拔苦与乐,就是慈悲的内容。众生苦恼众多,除本身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冤憎会、五阴炽盛等八苦外,还有来自人事界,与自然界种种天灾人祸之苦。人与人间,基于互爱与同情,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识与财富,关怀剔人的生活与事业,解除他人物质上或精神上种种困苦,就是慈悲!对一切人和睦亲善,爱人如己,不伤害一切生命就是慈悲。
不过,人世间的慈悲,绝对不是佛的慈悲。因为佛的慈悲,是由亲证佛性平等的真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观众生苦,于心不忍,而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大慈大悲,就是情理兼顾:悲智合一所形成广大无比的爱心。故能不分冤亲与人畜,不分国籍与种族,一视同仁,深入人间,平等救济。不但拔除众生身心之苦,还彻底拔除众生生死之苦;不但给予众生物质与精神的快乐,还给予一切众生共证佛道无上菩提的正法乐。虽然佛的大慈大悲,不可能在科学家的显微镜下,检视其面貌,但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人间。如水之在地。如电之在空,充塞任何时间与空间,而且适合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需要。所以凡有众生的地方,都有佛的慈悲,传播寰宇历久不衰。
今天,科学已征服太空,但绝不影响佛教的弘传,反而因科学的发明,证明佛教理论的真实性。例如:二千五百多年前,佛以肉眼,观见一杯水中,含有众多的微生物,所谓:“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现在科学已经证明。又如佛说:世界无量,众生无量,宇宙间太阳系也无量,科学亦已逐一发现。假如,今后科学家们,能深入研究佛学,一定可以助长科学的发明。可见佛教的精神,对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其决定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