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义(一)2007.4.20
我讲《圆觉经》呢,是把最关键的语句拿出来,然后分析介绍这些语句。
一开始,“如是我闻”,是表“信”的,就是说,这是我真实听到的,没有骗你的。很简单。所有人讲经,都会对“如是我闻”这个问题一再地解释。
其实,这个“如”是什么呢?------“不二”。去掉不正确。“如”是没有变异,没有第二个。就像前一阵子我说:“法界只有一个。法界之外再含有0.00001的法界,那就不是法界。”没有“再”的意思了,全部是。“如”就是这个意思:统统包括、全部、完成。我这个翻译呢,可能跟原来的意思不大相符了,但是很好理解。“是”呢?----------“不异”。懂了吗?“我闻”就是“我听说”。
“一时”就是那个时候。没有一个准确时间,肯定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了。
“婆伽婆”就是十名号之一。我以前讲过,佛陀有一千个名字,但是一千个名字太多了,又简略地称一百个名。那一百个名也太多了,所以又简略称十个名字:如来啊,调御丈夫啊,善逝、世间解等等。婆伽婆呢也是,表示佛陀的一个德能。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这个有一点不对劲啊。按禅宗的角度来说,什么时候不入啊?佛陀没有出,没有入的。现在“入”,我觉得是有点多余了。入在一个什么状态下呢?有神通的,大的,而且是光明的,那样一个境地。而且它是一个正定境,所以叫“三昧正受”,用咱们现在的话讲,就是入正定了,入了一个很殊胜的,有神通而光明的,很大的定。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在这个境界下,所有的如来光耀显赫地安住在清净本地上。而能进入这种光明藏的、三昧正受的清净境地的,都是大菩萨啊,都通通的是清净的,而且是觉悟的。就这个意思。其实不用说“而且”,“清净”本身肯定就是“觉”。因为清净,所以觉;因为觉,所以清净——这是不二。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这个境地下呢,我们一般世俗凡夫拥有的身啊,心啊,在这个境界下没有了,全部寂灭,而且万事万物融摄归一,无有变异,无有不平等,一切平等,觉性圆满,所以就“圆满十方”。这个“不二随顺”是一个极其极其要点的词啊,可以说是佛的一个最具有特色的妙慧。“不二”就是“一”,“随顺”,这里又奇怪了,“不二”了,还有什么随顺?这就是把二谛、理事统统地表达出来了。
“不二随顺”就是《圆觉经》一经之宗旨,这个经的宗旨就在这里。说“不二”呢,是说究竟的真如实相,说“随顺”呢,是真如实相起用。“不二”,说万物是万物的如来藏;“随顺”,是如来藏示现于世谛的清净觉相,利及众生而无有变异。就这么简单。
“于不二境,现诸佛度”。于这个如来藏清净本性上,在这个究竟的真如妙性上,显现无量清净国度。你看是不是?“不二随顺”就说的是“于不二境,现诸佛度”。这个“不二随顺”说的是佛陀一切义理的精华,不仅是《圆觉经》。说的是什么?说的就是中道,说的就是我们这个心,说的是我们的真俗不二,说的是烦恼即菩提,说的是理事圆融、悲智双运。你看看,这个“不二随顺”多么的伟大。就叫一行三昧,就叫首楞严定,就叫常寂光土演现其他三重,就叫不动清净本地而示现救度一切众生。你看看,厉害不厉害?这个“不二随顺”不得了。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一起进入这个清净本地的、究竟圆满的、觉性的如来藏,同时进入这样一个清净本性的大定的境地中。这些大士们有十万人啊。这十万人里面,有些重要的人物,经常有的十二位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特别提出这十二位菩萨,主要是他们有请示佛陀的话语。如果不做这些事呢,可能就用另外的方式表达。这些菩萨是平等本际,不二随顺。所以十万大菩萨在这里,以这十二位菩萨为上首。有这十二位菩萨领头,坐在佛陀的周围,然后每一位菩萨带着自己的眷属菩萨。眷属菩萨就是说,虽然十二位菩萨有同样的证量,在这个平等本际、不二随顺的大定上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多生多世救度的菩萨,成就果位的时候,互相有师徒关系。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也有他的眷属菩萨,就是他的徒弟辈。虽然他们的证量是一样的,但他们还有师徒的这种缘,小菩萨受恩于大菩萨,所以每个菩萨都有他们的眷属菩萨,眷属菩萨也有他们自己的小眷属菩萨,就成为金字塔式。文殊师利菩萨的眷属菩萨有些也是很重要的。
“皆入三昧”。刚才已经说过了,进入一种正定。什么意思?三昧正受嘛。这里又说皆入三昧,再次重复,统统进入平等本寂的如来藏,三昧定境中。
“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他们大家一起安住在释迦牟尼佛示现的究竟平等的,即将演示的法会上。
今天就把《圆觉经》前面的引子讲了。后面的明天再讲。
现在回答问题。
问:《金刚经》的“四句偈”是指哪四句?
答:《金刚经》的“四句偈”在义理上来说,应该是指后面的四句,这是一般来讲的。但是还有人认为是前面的四句。我不同意前面的四句,我同意后面的四句。在美国,有一个和尚说,那四句不是《金刚经》上那四句偈子,而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四句。你别说,他讲得也有道理啊。你们如果看了《金刚经》,又看了《圆觉经》,然后有的人就可以汇归这四句。但老实讲,我还是不大同意这个。因为毕竟一个经上,还是以经论经好,不要扯那么远。虽然《金刚经》上也讲这四相,但它毕竟不是偈子。而且这样不大对头,搞得有点乱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话,也是在破“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后面这四句就是标准的。前面那个偈子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玄奘法师也翻译过,把这个偈子翻译是八句。那么这四句偈就不对了,变成八句偈了。不管怎么说,四句偈还应该是后面那四句。
问:自性和佛性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吗?
答:自性与佛性在清净本地来说,指的是一个事物。站在差别的角度来说,自性指个别众生,以修行的角度讲的;佛性是站在普遍法界的清净面讲的。侧重面不同,所以用的词不同。但是它们所指代的那个事物是一样的。
问:念经是要根据各人的问题来选择的吗?
答:如果只说念经这件事,念经念就念了,就没了。如果根据各人问题来选择,也可以。但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目的,我问你:为什么念经?如果你什么目的也没有,念经做什么?不必念,好好活就行了,那么累,口干舌燥的,哇啦哇啦的还吵到别人。有了目的,那就看看你的目的正确不,这样做对不对,然后你再去念。明白了目的最重要。
圆觉经讲义(二)2007.4.21 (慧晴整理)
文殊师利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 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开头的讲话没有录音)
……证佛果的人,因地中实修安住的点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就等于说,如何成佛,成佛的手段是什么。这是蛮关键的啊。你看文殊菩萨他是代表智慧的,他问的直切心要。问法就要问到点上。他说:你在因地中怎么去得道?因地法行,就是在因地的行法。咨询,就是询问。如来,就是“您老人家”的意思, “行法”的“行”就是操作,“法”就是方法。就是说佛陀呢。你用什么手段,行的一个什么法?你在因地操作了一个什么方法,才成就了佛果?现在你们明白了吧?这个太重要了。这个话说出来,把佛陀成佛的底给兜出来了。
现在人很喜欢追究人家成佛的什么秘诀,听说什么仁波切,听说什么活佛,什么灌顶,他们认为凭借这些东西可以立刻取得一个什么方法,靠这个方法可以省去很多东西,他们认为有了这个方法修行,我就行了。就像买票,我只要花钱把这个入场券买到就行了。所以很多人找活佛灌顶,找方法,找了半天,是找到了,找到活佛,东灌了一个顶,西灌了一个顶,灌顶只是找到一个方法,可以修的时候还得自己修,那也不能代替你去操作这件事情,所以,人们灌顶多了,久了,这个有求心慢慢就死了,而修行的心也死了。你想没想过,如果活佛有那么多的方法,他难道不会为你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最管用的方法吗?何必你东求西求一个最伟大的方法?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问题,可就是信不过。什么问题呢?——天下没有一个最好的方法,只有一个最恰当的方法。最恰当的方法就是说,任何一个方法都不可能完美地让所有人使用下去。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有各种的修行和性格,所以方法也要多种多样。与其说找到了最好的方法,还不如说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好多人求半天,求多少法,他的心不安,不去实践的话,那个最恰当的方法虽然他求到了,他还在不停地追追追,他也没去实行那个最恰当的方法,他也没有生起觉受,最后那个最恰当的方法也丢到一边去了。那个方法本应当对他来说是最好的,但是他没有去体验,也变成没有用的法。这样他求了一辈子的法,却耽误了一辈子,结了一辈子的缘,全浪费了。
真正的善知识都会告诉你,其实每一个法都是一样的。不在于法,而在于你怎么用心来操作这个法。这样,才涉及到师父怎么给你讲解这个法,你自己怎么掌握这个法的技巧,怎么样真诚地祈祷,怎么样时时处处经常努力地实践——这时候才涉及其他东西。
所以呢,文殊师利菩萨都知道这些道理,他说,我对上师生起恭敬心,我也知道任何一个法都是平等的,对自己最适合的,也要去努力修,我也会注重因果,完善自己的戒律,我也知道,次第的,要生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这些都懂。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文殊师利菩萨才问:这个时候,我把心安住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在因地中,在开悟前,用什么样的心,心理状态来修呢?请您告诉我这个状态的法?
最简单的话是这样讲:我怎么样安住这个心?把这个心放在什么状态下,持续地修下去才能开悟呢?
这是一切法的关键,也是每个人在修行过程中,肯定要面对的。这个时候,教你如何安你的心,教你如何把你的心拿捏在一个恰当的位置而面对这个世界的这个人,这个师父,太重要了。
他一定要是个过来人,有这个经历,除了是过来人之外呢,最好这个人对各种教义各种法门都要了解,而且平等地对待所有的法门,而且他要有慈悲心,能慈悲地给你讲,还有要有法的智慧,不是对谁都讲法,都一下子把最好的法讲完,不行!他应因人而异,恰当地讲不同次第法。虽然他有最好的法,但他不一下子给你,他一点一点给你,这样才行。
他懂得每个众生都需要有次第,也懂得每个众生水平的高低。就好像母亲一样,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她不会喂很多饭啊,硬的东西,小孩子大了,她再适当给他吃一些软的粥啊什么的,再大一点,才吃硬一点的饭,因为小孩子长牙了,再大一点吃硬的蔬菜,他自己会咬。这才是一个妈妈会保护孩子。如果一个师父啥也不懂,把最好的营养,人参啊什么的补品,一下子喂给孩子,一下就死掉了,因为小孩子接受不了。
所以,一个善知识难就难在这里啊。在古时候,禅宗的历史上,说:“不是大唐没有禅,而是没有禅师。”真正了解禅,而又善于弘扬禅,把这个禅巧妙地传播给众生的,这种人不多。希望你们这里出几个这样的人物。我是不行,我不会教人。
现在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陀这个问题,实际上把佛法的最关键的东西都给抖落出来了。说句不好听的话,就等于说:佛陀你不要再讲别的东西了,不要再绕那么多弯,咱今天就讲真的东西,你老人家当初是怎么成佛的?你心里边是怎么安住的?怎么成就的?你现在一下告诉我就行了。
说这个话语气很不好听,但是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文殊师利菩萨不是这个语气,文殊师利菩萨绝对很客气,很赞叹,礼敬、感恩,右绕三匝什么的,这才行啊,然后就问这个话。
但他还不仅仅是问心如何安住这个事情,另一个问题他还问了:我们将来肯定也要照着你的方法去修,这个修的时候,清净心发了以后,总是有种种的障碍和错误的路线,就是歧途,那么我们在实践这个修行的时候,怎么样避免出现麻烦,种种不好的行为——就是远离诸弊!这就是第二个问题。
他就说,我们作为一个菩萨,在修行佛果的过程中,怎么样发起我们的清净心,就是怎么操作这个清净心,同时能离开种种障碍弊病,如何才能和清净的心性相应而不迷失。这个太重要了。
那么他问这两个问题之后呢,后面佛陀讲了很多。我就摘了两段。其中第一段是这样的:
“……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伟大!只有佛陀最伟大。不得不佩服伟大的佛陀。说得多好!多有次第!
你文殊师利菩萨不是问我吗?我一下子都给你解决了。一下子告诉你怎么做,我当初是怎么搞的,一句话就讲完了。不仅一句话讲完了,而且告诉你,这样操作以后会解决什么问题,而且告诉你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你看,佛陀慈悲啊!不像有些禅师,绕来绕去!没有啊,佛陀不绕!伟大!慈悲!真的不能不佩服。
你为什么不努力,每个人去成佛去呢?成佛以后他什么不好啊?回答问题不像我这么罗里罗嗦的,心里知道这个意思,这语言有时候很累啊。我很久没有在语言上训练一下,很久没有看宗教的东西,所以有时候讲法感觉到语言不够啊,语言不丰富不准确,憋得我难受。佛陀就不会了,极其准确的语言就把这个表达清楚,后面附带的问题也给讲清楚了。弘法不容易也在这里。有时候我想说清楚也说不清楚。
佛陀当时回答这个问题,说第一句话“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你看,回答得多好!你不是问我成佛时安住在什么心性上吗?我现在告诉你:安住在一个“圆照清净觉相”上。不像现在有些禅师呢,往往先扫荡外相上的种种执着,不执着相,要求每个人放弃相-------弘扬禅法的时候,他要求大家远离相。可佛陀不是啊,他说我有一个相的,告诉你要安住在这样一个“相”上。什么相呢?这个“相”可不是外相的相,是心相的相,心行的一个觉相。什么样的觉相?叫“圆照清净觉相”。
你们记住啊,这六个字。要圆照。前些天我在禅三时讲,要大家观:法界就是我,我就是法界。让自己一下子把心量扩展到无限无限远。这就是一个观照相,这个观照相就叫“圆照”,事无不备,理无不通。事无不备,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可以照进来,没有事物不照,这就叫圆照。圆,就是没有出这个事物之外。圆照其实就是种法界观。法界观是什么意思呢?是万事万物通通地被自己摄住了。法就是一切啊,一切都被摄住,就是圆照。不仅是圆照,还要清净,不仅清净,还要离清净,就变成“觉”了。你们仔细探讨探讨这几个字啊。圆照了以后要清净这个圆照,就是当你圆照在当下一刻的时候,要不执着这个照。比如这个手机,我拿住手机,就类似于圆照,可是怎么才叫清净圆照呢?我拿在手上,不管它,叫清净了。不执着就叫清净!照而非照,就叫圆照清净。可是有个问题,圆照清净了,你还有个清净相呢,你还有个不执着相呢,所以后面来了个“觉”。什么叫做觉呢?就是觉所觉空,就叫真觉。我连清净都不执着!你看,一步一步地推。第三步呢,这叫觉相啊,清净的觉相啊,不仅要清净,而且要清净觉。你说你什么都不管了,不就堕入一种无思无想了吗?圆照清净了,但没有生机了,那不行!圆照、清净这个问题搞好了,还要生觉啊。这个话呢就叫“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这个里面很清楚地告诉你,圆照就是我们的观,清净呢,就是寂灭,觉呢,就是心行。清净是让自己不起妄念,觉呢,连妄念也退出去,还有一个觉,不能堕入一种死水,觉所觉空,觉而非觉,一种又不执着清净,又不执着觉,这种中道的觉观上,就叫清净觉相。
仔细推敲这几个词啊,你看佛陀一个“圆照清净觉相”就把我们心的种种错误的迷途都指出来了,并且告诉我们如何安住。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圆照的状态,圆照还要清净的状态,既要清净,也不能堕入死寂,还要有个觉。这个圆照清净,它有个相,这个相,不是我们一般人说的相啊,这个心的安住状态就叫圆照清净觉相。这才是如来的本起因地。
那么这个本起因地有什么效果呢?我们一般说开悟,在佛陀来讲呢,叫彻悟,叫永断无明,叫金刚心之后。唯识宗叫“金刚道后异熟空”,到那一下子,彻底,人法二空了。人法二空,不是简单的分别空,本有的人法的执着也空掉,然后永断无明,再不生无明。这就是圆照清净觉相的功能,带来的效果,就是永远断除我们的无明。永断无明的另一个表证呢,换句话说,就是证得了佛果,成就了佛道。佛陀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我这个人看书不是很多,看一些精要的东西,看三句两句就放下来了,真的,很受用的。就琢磨这三句两句,对……对……就这样。
好多人看经也好,看重要的典籍也好,看善知识的开示也好,拿起来呢,不从里面找最精要的语言去慢慢琢磨它,他是从头到尾每个字都看到,事无巨细的,看到最后,这本书精要的语言是什么呢?还要从头看,看完了还搞不清。这就是人活着没有中心思想。其实他做事也没有重点,生命也没有重点。这就是不会看书,根本就不会。真正会看的,就抓住他一句两句,仔细地深入下去,深入久了就明白了。原来所有的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很重要,你抓住了,这本书你不往下看也行。因为什么?你抓住了中心思想,你自己往下写,也是一样。所以你看这个东西,要抓住它到底想表达什么。如果你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你看这个干什么?很没意思啊!
所以你现在看《圆觉经》的过程中,你们大家看到这一点了吗?其实我把这三四行字讲完了,就是把《圆觉经》这一部经讲完了。因为什么呢?如来本起的因地就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要成就佛果,每个人都安住在这个如来本起因地上,不就完了吗?剩下的事情都是无聊的了,没话了!我现在已经把这个方法教给你们了,很简单!圆照一切,然后清净一切,然后,次第地来说,觉所安住——这就完了啊,下去,久久地,就会永断无明,自然开悟。不用讲了,这就是佛道,就这么简单,如是而已,没有别的了。
可是佛陀他慈悲啊。如果这经就讲这么一句话,懂吗?众生不懂,就多加两句话。刚才说要“永断无明,成就佛道”,又怕你不知道无明是什么来的,所以再给你解释无明的道理,后面说: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他说,所谓无明,就是你们自己搞错了,以为自己有身心世界。他比喻说,有个人傻瓜了,自己把方向搞错,找不到北了,而且无始以来他就找不到北,就迷惑了,而且是所有这些众生,除佛之外。
这些众生其实都是不错的-----善男子!当时佛陀说“善男子”的时候是对文殊师利菩萨讲的,但是我们可以广而扩之,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善男子,不是坏男子坏女子------都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男子”后面应该加一个“善女人”,但是当时是文殊菩萨问的,所以说善男子。
佛陀说,什么是无明呢?所有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很多很多的颠倒,这个颠倒就是无明。就像是一个人神经错乱,找不到方向了。可是这里有个秘密,难道这个正的方向不存在吗?有的,本来他有个方向的感觉,只是他把这个方向的感觉搞错了。这就是告诉大家,我们本来是佛的,只是我们迷失了佛性。只要你回归,把方向搞对,就回来了。这个问题要承认的。这个太重要了,太重要了!
你看,佛陀不仅把如何安住这个开悟的方法教给我们,而且也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一直以来不会安住?就是因为我们忘了自己。
忘了自己,和我本来不是自己,这是两件事情。
如果我们不是人,我们是一头猪,我们怎么变也变不成人的;那么我们本来是个人,忽然间我们有一天傻了,老是认为自己是头猪,神经病了,对不对?医生给我们吃一颗药,我们突然醒过来,一照镜子,发现了,噢,原来我还是一个人。成佛就这么简单。但是如果你不是人,你就不会重新找回“自己是个人”这样的认可,对不对?如果你不是佛,你怎么成佛呢?所以这个迷,前提是你有成佛的潜质,你本身有,这才有可能。你本来是头猪,再给你照镜子,你还是个猪头,就不可能是人头嘛。现在你迷了!
换句话就是说,你本来是个佛,你迷了,一转醒过来,就成佛了!你一照镜子就知道是个人头。就像如果是个猪,再怎么认为是个人,照镜子还是个猪头。
我们修行也是这样,先要肯定,我们绝对是一个佛——这个多么难啊。这里包含这层意思,我给你们挖出来,你们信不信?你本来是佛,迷了,四方易处,很多境界搞错了,而且这个迷乱是无始劫以来,不仅是一个迷,四个方向都迷。
最关键体现在你身心两个方面上,一个方面是体现在身的迷上,“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迷乱地执着了一个身体,一个是体现在心的迷上。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又迷乱地执着了一个心,我们这个世界无非是身心两方面。在世俗谛上来说,身体就是我们的身体,外面法界的物质界啊,五大,不是身体,隔绝了自己的身体与外界的相似性;心呢,认为自己的身体意识才是心啊,而法界究竟的如来藏,那不是自己的心。执着了,所以把一分为二,把大说成小。为什么呢?我们迷了,虚妄的认为这样。
其实一切佛经都是这样的。你看看佛陀的教义里,哪个不是在讲这个?-------我们错了!我们搞错了!
谁愿意相信呢?谁愿意相信佛陀在一切经典里告诉我们大家的?有人问:为什么我们不信啊?-------你舍不得放弃你以前的执着。这种人不好度,缘没成熟啊。
我们最大的错,是妄认四大,地水风火,为自身,我们这个色身是四大,其实外界也是四大啊。以为这个是自己的身体,然后呢,外面的六尘与自己的心发生作用,有一些缘影,有一些妄念、影像、意识,认为那个意识是自己的心。
我们的真心是什么?真如本性,如来藏是我们究竟的心。有很多妄念出现,其实不是我们究竟的心体,而是我们心体的作用。把心体的作用当作自己的心,这不是错了吗?认客为主啊。
身体也认错了,心也认错了,而且第一个错是,分别了身与心,身心分开了,所以这个是错上加错,错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然后就有了生灭,有了生灭就有了轮回。注意,有了心念的生灭,就有了轮回!你不要以为轮回是死了再生,这才叫轮回,你的心念的生灭,就叫轮回。一念生,一念死,就是心念的轮回。
清净本觉,本来是不用在明上生觉的,在本有的清净的明上,生了一个觉,性觉本明啊。本来明就明了嘛,还生了个第二念,“噢,我明……”这不是神经病?你本来是百万富翁,你还要每天夸自己,你不是执着了吗?不说你有一百万,你也有一百万啊,有一百万要告诉人家吗?我们每个人本来都是清净的,非要告诉人家“我清净”,好,“清净”与“我清净”构成了明与觉,明、觉本来是一体的,现在分了家了,一分家构成对立能、所了。一有了能所,完了,就开始了第一念的生灭,第一念的生灭,引发了幻化的六尘缘影和四大纷繁复杂的幻化生命,所以六道也就出现了,轮回也就出现了。记住,六道与轮回皆为幻化!六道轮回是幻化的,它不是真有啊!知道吗?
所以在一切大乘经典上说“烦恼即菩提”,好多人说,师父啊,烦恼怎么是菩提啊?烦恼是苦,菩提是清净,是乐……这种人不容易度他,他没有大乘的根性,没有智慧,不容易接受这样的思想。烦恼,有觉性才有烦恼,石头怎么烦恼?石头本身没有烦恼的因啊。我是比喻啊,不要详细地推敲。你是人,你有觉性,你才烦恼嘛。你懂烦恼证明你有觉性,那个觉性就是菩提啊。不是说烦恼的果是苦的这个问题,而是强调烦恼本身是一种觉性的反应。不是推敲“烦恼是苦的”这个第二层的意思,而是推敲它的本质是什么。很多情况下,我们讲这些问题,他们不懂。所以,我们的错,在于把烦恼和菩提打成两截啦!以为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然后“我要去掉烦恼,拿回菩提。”这是方便说。因为说了,烦恼即菩提,烦恼是自己菩提的另一种转化。你没有回归自己的清净觉性,它变为烦恼了。你烦恼的本身是菩提,只要放下烦恼了,菩提就显现!所以说“即”,而不是“成”。烦恼即菩提,不是说烦恼成为菩提。它本身就是!就是!听懂了吗?……我在喝茶,茶是水啊,是茶水,而不是说,茶是这杯,水呢是我再拿一杯水,错了,本身“茶”说的就是这杯水!这回明白了吗?所以说烦恼即菩提,烦恼这个本身就是菩提来的,你不用再说什么东西。你没有烦恼,你的烦恼是幻化的,是假的,就是这个水加了一点茶,没关系的,因为本身是水,不管你是茶水、糖水、苹果水……是水就行了!这个前提条件下,我们现在本身就是佛。我们烦恼,就是烦恼佛!对不对?敢不敢承认?你们是烦恼佛,我也是烦恼佛,我们大家是烦恼佛。多好!这个前提你首先要承认。
所以说我们自己认识上有问题。我们老觉得,我是茶水,我不是水,水不应该是茶水……这个问题,难救的人就是这些人。我看人家敢不敢承认这一点,就知道他的因缘具足否,要有这样的根性的人-------哎哟,宝贝宝贝!真是宝贝!师父好好教你,好的东西再教给你!
其实好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直指他的心性,让他当下肯定。但是直指心性这样的话啊,我可不敢随便讲给哪个人。我敢吗?讲给你们吓死你。就像刚才说“我们是烦恼佛”,有几个敢这样肯定啊?没有。所以人的思想的执着真的是很费劲。
|
GMT+8, 2024-11-25 01:46, Processed in 2.188368 second(s), 12 queries.
普渡 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