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注册 |登录

圆通禅堂门户师父指导 › 文字开示 › 查看内容

2011-7-29华严宗的修行次第论述

2011-10-16 13:42| 发布者: 智空师父| 查看数: 1528| 评论数: 0

摘要: 由是故,我们就知道,我提倡的的因果心、出离心(小)、菩提心(始)和佛心(终、顿、圆)在华严五教里找到了它的对应之处,换句话说,华严宗修行次第也证明了我讲的四种心的真实不虚,确实有这种次第。一个人要成就佛果, ...

大家好,关于佛教各个宗派修行次第的提要,前几次讲的是汉传佛教的禅宗、净土宗、天台宗。

要想成就,我们的心必然要经历由因果心、出离心、菩提心到佛心的次第转变。我们要了解这个由凡夫到成就者要经历的必然历程,如果不了解,就很难有所成就。

今天讲华严宗的修行次第。

讲华严宗,我们不是讲华严的教义内涵,而是要通过了解华严宗有关判断佛陀一代时教的次第理论,来了解华严宗是怎么说佛陀教法的次第的。华严宗的判教方式叫“五教十宗”,就是说佛陀出世,讲了五种深浅不同的教法,并且有十种宗派之分。至于华严宗提出的观法十玄门,这里就不讲了,只讲华严宗的判教方式。

华严宗说的五教,指:()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也就是小、始、终、顿、圆五种。

(一)小乘教,指对一般人说的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以自了为目的的佛陀修行教法,目的是成就阿罗汉果。它只是说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是心,没有更深入地挖掘如来藏、真如自性等。只言六识、成就阿罗汉果,只是解决了粗分的、明显的烦恼,但是细微的、潜意识的习气没有解决,由是故只能得个人的、人我的小乘涅槃,不能得大乘的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佛果涅槃、大涅槃。

()大乘始教,就开始讲阿赖耶识了,就是唯识宗这一系列。讲人的心有六识、七识、八识,也有人无我、法无我,这就开始讲究竟圆满的佛果与阿罗汉果的差异性等等了。这就是华严教观对大乘始教的判示(虽然没有明说,其实一般是指唯识宗)。大乘始教只是讲到阿赖耶识,没有讲到如来藏、真如自性。在唯识里还没有揭露出究竟的一乘法印,我们叫一实相印。大乘始教和大乘终教的差异性就在于有没有揭示出如来藏的真如自性。

()大乘终教,即说一切万象的现象差别,其本质就是真如自性,这时就揭露出佛性清净的本面、一实相印、佛的法身、众生的自性、一切万法的究竟归趣、法界等等。教典如《大乘起信论》,大乘终教从教义上了解人无我、法无我,目的无非就是了知佛果的圆满,究竟地指示出来大乘的归趣即真如自性,故称大乘终教。

()大乘顿教,不立言句,进一步说:真如自性就在当下,而且就在当下的一念灵明,也就是我们讲的禅宗经常拈提的。就如《维摩吉经》、《圆觉经》、《金刚经》这些经上所揭示的。在大乘顿教里说妄心、妄境、万法皆空、唯有真如自性是一心朗然。

当然,这样的说法,如果在西藏一些教法的判示下,就有些危险。因为,当年宗喀巴大师对这样的教法是持严厉的批判态度的-----因为宗喀巴大师是持中观见,而中观见不许立有。在究竟归趣上,大师说胜义谛亦空。后来就发展为和觉囊巴的教义的冲突。因为觉囊巴就有点把类似于华严宗的顿教的教义------即对真如自性的描述明确地讲出来,并且说是“他空”。由于“他空见”标明了胜义不空,所以被宗喀巴大师批判,但“他空见”到底究竟不究竟呢?------我个人还是赞许的。我认为:(和其他教法相较)觉囊巴的教义只是教法的表述方法不同,实质是一回事。什么叫他空见?是指真如自性之外的万法是空,但真如自性不空,他(俗谛)空我(自性)不空,故称“他空见”!“我”不是指执着的我,而是指真如自性,就是说真如自性是有的-----这样的表述是成立的!

为什么批判觉囊巴的“他空见”呢?他们格鲁巴的教法认为“他空见”执着了一个“我不空”,“我不空”就执着了“我”------冲突就是因为他们所遵循的教法的来源不同。因为觉囊巴遵循于瑜伽系列的教义,继续往深挖掘,就是大乘初始教的唯识,唯识伴随着中观,这就是佛陀的教法衍化出来的两条轨迹,两条轨迹互相映衬、相映成趣。本身没有一定的谁对谁错,只是从有的角度契入的是一系,从无的角度契入的是另外一系。

当然近代象印顺导师判示:“有”的这一系、唯识这一系叫虚妄唯识;“无”的这一系,有龙树的中观,这一系叫性空唯名;还有如来藏这一系,叫真常唯心。

其实说来说去,不管是西藏也好,汉地也好,还是印度也好,对佛陀教法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派系的特色,我个人持欣然通通接受、理解的态度。

因为他们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表述同一个事物的.当然,我个人还是比较更赞赏如来藏这一系--------也就是禅宗一直说的真如自性的、心的当下现量的法门,(在华严宗就是大乘顿教这一系)。为什么呢?我个人偷懒,因为它比较直接简单。

以上我只是简单判示了一些情况。我最近看了一些印度教瑜伽系的讲述,对他们有新的了解。实际上我们把佛教再往大扩展一下,就会发现,在印度,经过商迦罗大师对印度教的复兴,他们秉持一种绝对不二的理论,其实绝对不二论或许指的就是我们如来藏真如自性的这一系。可是我们佛教总是说印度教是外道,说他们执着了有个“我”,其实我们一直没有很好地有体系地了解印度教非常多的宗派,只是把人家历史上曾经流传的个别不正见的流派拿来评判,至于后来印度教的发展和佛教没有什么两样的情况他们根本就不谈。所以从教义上来说,佛教内部也好、佛教外部印度教的一些知见也好,通通都要涉及到一个究竟的一教旨归的一种论述。

中观来说,一法不立,站在空的角度不许建立一个究竟的有所指;唯识来说,还是要建立一个心的体系;对大乘顿教如来藏这一系,还是说心的当下现量、空有不二是确实存在的,正如觉囊巴所说的佛的如来藏真如自性是本自具足的。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要有所建立的。

中观是站在胜义谛上讲的,在胜义谛上一定要驳斥一切相,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只要你立一个有所指的事物,它就要驳斥,并且说“应成什么错。。。。”。但是记住,它是站在胜义谛的角度一定要这样讲,为什么?因为胜义谛一法不立,禅宗也讲:起心动念即乖,怎么能有个立呢?所以它也对,因为它是站在胜义谛上表述

唯识是站在世俗谛上表述的,我们这个佛性也好法界也好,对心性进行剖析,必然要立一个心的次第性,比如说前五识、六识、七识、八识,站在世俗谛上分析,必然要有所旨归,就叫“有”了,其实,他不能没有""啊!。

所以,大家在很多情况下有冲突,就是没有分清自己所站的位置,如果大家知道自己站在哪个位置而讲了相应的那些教法,大家就不会有冲突啦。

当然,对世界上佛教内部和外部的各教的判示,我有我的体系。不象他们这种体系是平面的,我的体系是立体的、交叉的。

我个人认为我的判教方式更全面、更清晰。以后有时间和因缘我会讲我对佛陀一代时教的判示,对佛教内外的各种论证我是有自己的清晰、立体的体系的。对一些真正喜欢研究教义的徒弟,有一天我会把我自己对整个对佛陀一代时教的判示的思想讲出来、传给他们,我会告诉他们:为什么世界上佛陀内部会产生那么多宗派、互相之间有某些辩论、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他们站在那个角度……,我都会讲。也正如我这里讲的因果心、出离心、菩提心、佛心这四个次第,到现在世界上可能还没有人这样表述,佛陀一代时教用四种心来辨析修行的次第。其他教派可能有的讲了几个层次,但还没有用四种心来表述的这种方便,这也是我所特有的。

我这里只是稍微提一下世界上各宗各派论证的焦点在哪里,给你们一个简单明确的指导,你们以后学习各宗各派的教义的时候,就会了解他们为什么说的不一样,不会迷茫、望而却步、退失信心。你们不管是实修还是研究教义,对各宗各派的要义都要有所了解,不能闭门造车。

古人云:得其人而授之。我也不知道将来哪些徒弟会有这样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我会详细讲给他们听的。

()大乘圆教,特指《华严经》,就象天台宗尊崇《法华经》一样。人们说,不看华严不知佛门的华贵、庄严。好多人不知道华严宗,其实《华严经》真是非常好!

有人说,天台宗一代时教,五时八教判得那么好,具有代表性!其实:要说判教的细密,天台宗是可以的。但如果说对佛陀教法的深奥性有所揭露,并且隐含了甚深精华的,我觉得华严宗要超越于天台宗。

换一句话说,中国华严宗和天台宗是中国特色的唯识系、中观系,他们升华了古印度教的唯识、中观,变成了中国特色的华严和天台,似乎又变成一个“有”派、一个 “无”派。就华严宗和天台宗的比较而言,我个人更倾向于华严宗,因为华严宗更加精微、甚深地表达了佛陀教法的内涵。大乘圆教在华严宗就是《华严经》所说的森罗万象的一多相融、帝网重重,以及万法的井然有序而又互融互摄的这种佛国的雍容华贵,应该是指佛的报身庄严在教法上的一种影射。有时间你们了解一下《华严经》对这个世界的层次和广大的描述,你会感受到一个字“爽!”你也会了解我们有情的心性的伟大和有情本身执着的渺小!所以说大乘圆教在杜顺大师的五教止观里教被推崇为最终最圣

在顿教里讲一切万法都是一个唯一的真心,在华严里就把这种真心的圆满、圆明、无碍自在的特性揭示的非常彻底,说白了就是把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样无尽的缘起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华严的圆比天台的圆更圆!!!

以上我介绍华严五教时,简略的介绍了一下世界上流传的佛教各宗派的相互之间的契入点以及各自的特色和差异等等,我不是说各宗各派互相之间争斗的问题,而是我们要从华严宗的五教里找出和我们四种心相对应的量。

我们讲的因果心在华严宗的小、始、终、顿、圆里找不到,为什么?因为佛陀的教法是出世的,所以华严五教没有涉及世俗谛上入世的基础教法------即近代人所谓的五乘共法——因果,在华严宗,它是不剖析因果心的。

出离心、菩提心、佛心在华严宗这里是可以找到的。小乘教伟大的特色就是指它的了生死、出轮回——出离心。那么大乘的始教、终教、顿教,甚至大乘圆教,不管怎么说都叫大乘,大乘无论如何都强调菩提心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大乘始教应该就是指菩提心的证入,大乘的终教、顿教、圆教就是指佛心。你可能会问都是大乘,为什么始教和终教有菩提心和佛心的差别呢?如果记住我刚才讲的话,你们就会知道,我说了在华严宗的小、始、终、顿、圆的次第里面,大乘始教只立了阿赖耶识,没有旨归到如来藏真如自性这种一乘所指的实相印,而我一直说的佛心是指破无明以后,见真如自性的这一系,从大乘终教开始往后,便是佛心的体证,只是三者证悟的深度和细微体现的不同。

由是故,我们就知道,我提倡的的因果心、出离心()、菩提心()和佛心(终、顿、圆)在华严五教里找到了它的对应之处,换句话说,华严宗修行次第也证明了我讲的四种心的真实不虚,确实有这种次第。一个人要成就佛果,无论如何要有这四种心的转变,纵然在华严宗里面最后把佛心的转变分裂为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但是没关系!这只是在佛心的证悟过程中的细微差别的具体体现。

由是故,华严宗也能证明我们讲的四种心的次第是真实不虚的。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圆通禅堂 ( 赣(2022)0000011)|联系我们

GMT+8, 2024-4-25 23:15, Processed in 0.032892 second(s), 12 queries.

普渡 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