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注册 |登录

圆通禅堂门户文字开示 › 心要开示 › 查看内容

修行去除障碍的次第方法

2010-7-24 07:49| 发布者: 慧果| 查看数: 1792| 评论数: 0|来自: 本站--智空禅师

摘要: 略
修行去除障碍的次第方法

1、宗门下的“禅”、无上瑜珈部的这种所谓的“禅”、南传的止观的“禅”,是不是一样的?
你看清了,我这(聊天室的主题)上面写的是“依持正见,倡导实修”。究竟地来说,我们要清楚,这三种里边分两个层次-------理与事-------这是教上分的。现在我们先从理上分清了,再从实修这个角度考虑。
从知见上来说,我们先要从教下的判教的方式来考虑:宗门下的禅,与无上瑜珈部的这种所谓的“禅”,与南传的止观的“禅”,是不一样的--------方向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
  南传这里面,在我们大乘法义的判教的作用下,它是没有菩提心的。它了的是个人的生死问题——它的方向是这样的。那么,我们汉传的宗门下的禅,与藏传无上瑜珈部的这种所谓的“禅”,它就好在有一个菩提心的种子在这里,有一个佛果的因。所以最后南传的“禅”与北传、藏传的“禅”成就的果位就不一样了:南传的“禅”修成的最高果位叫阿罗汉果;北传、藏传的“禅”修成的果位是佛果。
那么果位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有的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有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佛果;有的是要成就法身佛,有的要成就法身报身化身的佛;就是圆满程度的佛,还有应劫而来的差别等。这个就不讲了。就是讲他们的因地不同,所以造成了果地不同。
从教下讲,他们的证量所得断证功德也不一样。断证功德的角度怎么讲?南传的“禅”只断了人我执,法我执没有断。就是说,它对“我执”这件事情解决了------“无我”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而且把“我”的基础上的种种思惑,也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些东西断了------见惑、思惑断了;但是还有其他的东西没断。唯识讲是所知障没断,天台宗的教义来讲是尘沙惑、无明惑没破。那怎么办……所以,南传证的果位是阿罗汉果。从他的断证功德来说,断的是那一些(见惑、思惑),证的是那一些(阿罗汉果)。那北传,藏传呢,断的是这一些(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证的是究竟圆满。
3、证入究竟的圣果要不要四禅八定?怎么才能证入究竟的圣果呢?
我现在可以讲:真正地讲,要证阿罗汉果,从南传的“禅”来说,一定要有四禅八定的成就。但是,北传究竟的宗门下的禅也好,还是无上瑜珈部的“禅”也好,是不一定要四禅八定的。你想修(四禅八定),可以;不修,也行。为什么?这些伟大的祖师大德根据佛陀的经、教写出的论里面明确地说,在欲界定上——欲界世俗凡夫的定上——也可以成就无漏慧。意思就是说,你在当下,此时此刻,我说话的时候,一念相应,都可以开悟!记住,这个“开悟”可和南传证小乘须陀洹果的那个初果不一样,因为你开悟这一下证的果叫“初地”,你破的是无明,他破的是见惑!这就是差别。
现在听完我的话你就明白:师父,我不进入四禅八定,也可以成就。对!我指的“成就”是开悟,开悟不一定真的有四禅八定。
另外你刚才还问了一个问题:证入四禅八定,一定可以证阿罗汉果吗?
不一定!
因为证入四禅八定这些东西,外道也同样可以证入,但是不见得能成就阿罗汉果位。阿罗汉果位是解脱的一种果位啊,为什么?至少他已经离了三界了,虽然不究竟。可是外道他没离三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呢,有四禅八定,这是一个“共道”,是内外道都在修的东西,可是不见得有了四禅八定就能证入究竟的圣果。
那么,怎么才能证入究竟的圣果呢?要有究竟的、真实的、空性的知见的指导。也就是说,差别不在“止”这个方面,而在那个“慧观”上!慧观不同,结果就不同了。所以你有了禅定的功夫,在佛陀证果的慧观的指导下,才能证入究竟的、解脱的阿罗汉果位。
你修宗门下的禅,也可以有四禅八定,你有这个基础了,我不反对。你有,没关系,没有,也无所谓。我就是让你有禅修。宗门下的“禅”和你四禅八定的“禅”是不一样的,你那个是次第禅,我这个是顿门禅,让你破的是无明啊!不是让你纠缠在这个次第禅上,在定的基础上深入。你记住了:四禅八定指的是“定”,我现在说的是“禅”!这个问题还是有点差别的。我说的这个禅是止观并进、止观双运的,当下一切融摄的,它不单单指禅修的“止”那个方面深入的、四禅八定的“定”。很多人对“定”、“禅”、“止观”这些概念是不清楚的。如果你开悟的话,不必一定有四禅八定的!我来证明你!你可以讲给任何一个法师啊,高僧大德啊,密宗的上师,就说智空师父这样讲的。这是我讲的,我可以负责。我讲过的一切法义我都可以负责。让他们来问我。你信我,你就老老实实地去观照。◎
4、如何修初地菩萨的果位?
修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定要开悟才行。所以与其你问初地菩萨的果位,还不如问怎么样开悟。至于说二地的问题,你开悟了之后才能涉及到这些问题。基本来说,初、二、三地。。。。。都是按六度的次第,修的重点不一样。基本上是这些。有关这个问题,我在“智空禅师的禅窟”的文章里面多少已经涉及到了。
5、出离心、菩提心有次第吗?哪个先哪个后?
有!出离心前,菩提心后。◎
6、我们问什么要回向功德?比如:诵经、持咒。。。。
一般来说我们知道,修行有功德;在空性的角度来说,在究竟的法义上,一切法平等,一切都是一种空无,说“有”就错了。但是别忘了,幻有也是有,所以有诸多的方便。你如果跟一个人说“这个世界没有”,那就进入断见了,他不懂“没有”是什么。所以,说功德有没有,看是站在哪一个角度:站在世俗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承认它的“有”;站在究竟的第一义的圣义谛上说来,这一切是幻化的,我们不谈有没有了——一切回归于平等,进入一种空性的实相。对于一个凡夫来说,我们还是要提“功德”,提“善业”,提“菩提心”,提“出离心”……要提这些东西。有没有呢?有而没有!!!----就是这样讲。
那么现在再涉及到这个回向的问题。什么是回向?其实回向,从对立的角度来说,就如同于把钱送给人一样;从二元汇合,没有二元对立的角度来说,回向是开发了实修的这个人内心的自我障碍。从究竟的法义来说,这个法界就是“一”,一切都是唯心所造。你把功德回向给众人,这一切众生不是你自性中的众人吗?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们,实际上回向的还是自己。所以我说,回向这件事情我们要明白,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它。很多人说:“一切皆无,还要回向?”不,这是站在究竟意义上。但不要抹煞了世俗谛的存在!真正懂得了“能所不二”这些法义的人,他会了解。禅宗有一句话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就是这个意思。◎
7、发了愿,算不算证入菩萨的果位?那么发了愿,如何证入菩萨的果位?
你自己刚才讲,“一开始发了愿,算不算证入菩萨的果位”,你自己的话已经回答了你自己的问题。怎么讲呢?发愿叫因地中发愿,你说“证入菩萨的果位”,就是证果地------证入自己的这个菩提心。发愿就不是证果地。这本来就是两件事情,怎么能是一呢?发愿是可以的,发愿是因地中种了一个因而已了,那你怎么能说是“证入菩萨的果位”呢?只是说你因地中进入菩提心,因地中发愿了而已,你算一个因地发心的菩萨,可不是一个果地证入菩萨果位的菩萨。这本来不一样的啊,你说的本来就是两个词语了,怎么能一样呢?
我这样回答你上面的问题:发了愿以后,需要慢慢慢慢的成就自己的菩萨果位,就好像种下一粒种子,要施肥、浇水一样,慢慢慢慢突破、成长,这就是说成就。但是,这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如果说一发愿就成佛了,一般这话不能讲!但有的时候发愿也是不得了的,极其殊胜的,与果地有一种极其强的奇妙的联系。圆教说一圆一切圆!
每一个菩萨在因地中还没有开悟时,只是受了种种因缘的启发,他就发起大愿。这个时候既没有开悟,也没有任何觉受,也可能还没有真正的实修,对菩提心的实修还没开始。那么发了愿就是种“种籽”了。种了之后,剩下的事情是做什么?就按照自己发的这个愿努力去实修。实修呢有多重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广泛的实修呢,比如说多做功德,多做善事等等。修得差不多了,这时候自己的色身、自己的功德也够自己来禅修了。这个禅修最好也有究竟佛法的空性知见的指导。禅修禅修,慢慢慢慢到了有一天,开悟了。记住,这是发了菩提心的基础后,这一下开悟就是证入了菩萨的果地。◎
8.破见惑和思惑的先后?
破见惑和思惑,看站在哪一个角度破它。如果你已经破了无明惑,再去破这些见思惑,那是菩萨果位。那就不谈了。按一般的小乘的果位来说,先破见惑,再破思惑。破见惑叫证初果。破思惑呢?破思惑的水平不一样,思惑有三个水平——基本的水平是二果,再高一点的是三果,把思惑全部破掉了,证阿罗汉果。◎
9.如何学唯识宗?
这个问题很大哦,就好像问“成佛怎么成”一样,让我都无从下手了。大乘唯识啊,咱们先别说怎么学了,怎么学就看你的因缘了。其实不管是唯识还是中观,一切一切的义理,你是为什么而学的?如果你只是为了学而学,我觉得这个没必要。天下各种各样的东西也都是学来学去,没有实际意义。我倒要劝他,学这个大乘的唯识,要搞清一个理,这个理就是:真正的成就佛果的空性正见与成佛的次第。了解了这个理之后,你就要实践,而不要单单为了学这个理而去学!就是这样。至于到底怎么学,第一个,你要有老师,有资料等等,这就涉及到很广泛的意义了,这个问题就不大好回答了。看自己的缘吧!
10.欲界定可以开悟吗?
老实地讲:欲界定可以开悟。我们一般的这种清楚明白的欲界的安住、安止,也就是欲界定,是可以开发无漏慧的,也就是可以开悟的!你看,禅宗的好多高僧大德,他们就是在日用中,干活的时候(开悟)——干活的时候能是一个很深入的禅定吗?没有。他就是在世俗的定上,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这种欲界定上,欲界的心的安止上,在这个情况下,一刹那间,相应了,甚至在禅师与禅师的互相语言对答中就开悟了。所以说,可以的。我也有一些论上的证明,也可以从经上拿来证明给你。◎
11.《俱舍论》是小乘,大乘人还学?
虽然《俱舍论》是小乘的经典,但是它比较有体系地介绍了一些佛学的名相,修行的次第等等,等等。是小乘是大乘,它只是在证悟的那个水平上有一些差别而已。所以对这个小乘问题,大乘我们也应该去修学它。大乘不能说排斥小乘的教义啊,都是要学的。不能说我们修大乘的就只修大乘的东西,不修小乘的东西。修大乘的是连小乘带大乘都要修,都要学的!◎
12.天台止观与参话头一样吗
天台止观里面的止观叫次第止观,与我们禅的开悟要求的这种全方位的突破是不一样的,有差别。参话头是止观并进的。所以与禅能相应的、差不多的。天台的圆教里面的“中”,空假中的“中”,就是中道。因为他是止观并进的,不偏颇的,也是可以的。◎
13.破了尘沙惑是什么位?
如果破了尘沙惑,在大乘原教的基础上说,进入初住位了。破尘沙——十信位。
我再补充一句,很多人有误解。大乘来说,八信位、九信位、十信位。八、九、十这三个信位,是叫破尘沙,伏无明;初住呢,破无明。所以说,到初住的话,尘沙惑肯定破了。◎
14.什么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今天谈上教义了。我们一般不同的教都有不同的教观,就是判教的方式,就是对待教的究竟不究竟有不同的理论。
从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的圆教角度来说,是这样的:
破见惑是指对法界的因果等等浅表的世俗的概念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知见这种转变过程。破见惑,破的是五种错误的知见:
第一个叫萨迦耶见,我们一般也叫“身见”——以为有一个身体的这样一个“我”;(破身见)是说以我身体为主的这个所谓的“我”是没有的。
第二种边见就是说不是中间的。有两种边见:一个是断见,一个是常见。什么叫断见呢?比如有人说:“人死如灯灭”,就是断见。什么是常见呢?说“万事万物是永恒的”,“生命是永恒的”等等,这是世俗的常见。断见、常见都叫边见。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是邪见:拨无因果,认为修行不会得果报等。
第四种:见取见。执着以上其他三种错误的知见,就叫见取见
最后还有一个,是禁戒取见。禁戒取见。就是说,他执着了一些错误的戒律,认为用这些不恰当的戒律和不恰当的修行可以导致自己的圣果。比如说,在古印度,有些人认为自己不要穿衣服,像牛一样生活,那就可以成就圣果;有的人说,折磨自己的肉体可以成就圣果,可以了生死,脱轮回。这些都是错误的。
总括一句话,执着不正确的知见,对法界不正确的理解(就是见惑)。当他听闻法义,或者是通过实修,一下子把这个惑破掉了,就叫破了见惑。尤其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讲一次法,有多少人证悟初果啊。就是听了法,在佛陀的加被下,好多人一下子端正了自己的知见。简单地讲,端正了自己对法界体认的知见,就叫破了见惑。
破了见惑,难道说他自己的性格都变了,以前的各种爱好都变了吗?没有没有!!只是知见上明白了。这个见惑叫“理惑”,就是道理上的错乱。
思惑是什么呢?思惑是事情上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人的贪、嗔、痴、慢、疑这些问题了。当一个人知见摆正了之后,就需要改进自己。改进什么呢?知见已经正了,就像看地图,地图已经摆正了,但是自己还有很多肮脏的烦恼等等,就是这些贪、嗔、痴、慢、疑。这些贪、嗔、痴、慢、疑就是思惑。为什么说理上可以明白,事上不容易去除呢,就是因为:思惑叫“钝惑”,很不容易一下子去掉;见惑是理上的事情,是利的,很快的,一下子就可以转变。但转变了以后,要慢慢去改变自己的习气,也就是贪、嗔、痴、慢、疑,一定在事上慢慢慢慢地去除。这个去除的过程就是从二果、三果一直到四果,也就是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三个证悟的过程。它涉及到这三个惑叫什么呢?叫三界的思惑:欲界的、色界的、无色界的,这三界之内所有的贪、嗔、痴、慢、疑都彻底地去尽了,然后他就可以证入阿罗汉果。
现在大家知道了,破了见惑、思惑,证入阿罗汉果,三界他就可以出了。为什么三界可以出去呢?因为他把三界之内的再生出不好的业果的因都去了。因为贪、嗔、痴、慢、疑没有了,他就是没有脾气的一个人,没有任何烦恼的一个人,你说你怎样让他再造新的业呢?没有了。他不受三界这种果报了,所以他进入一种定,然后就证阿罗汉果去了。可是这样究竟了吗?没有究竟。为什么呢?斩草没有除根啊,究竟的习气还在。习气是什么东西?就像一个杯子,用它喝过茶,茶是倒了,但是杯子里面还留着茶的味道。所以这个习气是很麻烦。所以阿罗汉果证入了以后,经过多少大劫佛光会照耀他就会出定来,出来以后,让他自己再生起菩提心。这样生起了菩提心以后,因为他已经把那些见思惑去掉了,所以他就证入了一种比较高层次的菩萨果位,继续实修而成就佛果。
现在讲尘沙惑。尘沙惑是专对菩萨讲的,思惑、见惑是对小乘来讲的。那么尘沙惑到底是什么呢?是说这个东西太多了,如尘如沙,所以叫尘沙惑。尘沙惑的内涵呢,就是说菩萨行菩萨道,救度个别的众生的时候,他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救度。这些种种特殊的技巧、方法、手段,如尘如沙一样多。如果你没有破这个惑,它就障碍了你很好地救度众生。比如有的菩萨一出世,他工巧啊,语言啊,文字啊,天文物理啊,什么都通,那就浩接触众生,他救度的众生可能就多,他的力量就大。这些都涉及到如何救度众生的,这些惑叫尘沙惑。
现在再说无明惑。无明惑可不是尘沙惑,也不是见惑,也不说思惑。无明惑是障碍中道实相的!尘沙惑也好,见、思惑也好,这些都没有涉及到一个最关键的东西,就是“中道”。这个东西是破我们的无明的东西。这个“中道”观念一下子破无明,就是我们说的“开悟”——一下子洞然了达世出世间一切法。破了这个无明惑就见了实相,就是亲见了真如自性,洞入无漏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无漏”的,没有“漏”,就是说它是完美的,究竟的。只有大菩萨进入了初地(原教叫初住)以后,他破这个。次第来讲,进入初住要破一分生相无明惑。那么破无明难道说一破就到底吗?不是。无明惑也是随着菩萨的果位一点一点地破,破到最后,彻底究竟。比如弥勒佛还在兜率天内院,他还有一分没有破尽,就是一个生相无明没有破。彻底的无明破了以后,就变成究竟圆满的佛果。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在菩提树下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
这里面包含的是很全面的修行的次第,也包含有顿门当下见性的次第。教不离宗,宗不离教。大家了解这个东西,就明白这几种惑到底是怎么样的。
那么这几种惑,到底先破哪个呢?这要涉及到你自己的根性。有的人是只管自己,没有发菩提心,那么可能你要破的话呢,就是一个见惑了,破了见惑证须陀洹果;有的人发了大乘的菩提心,然后他要直接上去的,就是他通过参禅也好,通过最究竟的知见的指导下,就在这一念与实相相应下,一下洞入无生,破无明惑,然后证入了菩萨的果地。他破的就是无明惑。他一入手就破无明惑,一入手就进入了菩萨的果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每个人的根性不一样。有的人是小乘的根性,有的人是大乘的根性。◎
8、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是次第破的还是不按次第破的?
答:我刚才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次第不次第是看人的发心。有的人一开始是破见惑,有的一开始是破无明惑。而且破了无明惑的人,见惑往往就没什么事,基本解决了。可是有的教下有些差别,比如中观,龙树这一系,他又说,破了无明惑以后,见惑也需要慢慢再完善。其实我个人认为还是有道理的,有细微的东西需要完善。所以有些开悟的人还需要到善知识那里逐渐完成自己究竟的空性知见。这就是在见惑上面还有一点点差别。那么,破了无明惑以后,难道思惑你就破了吗?还没有破!!所以好多人说“开悟了还有脾气”,开悟了还有脾气更好啊。破了无明惑是见了中道实相了。见了中道实相了又怎么样呢?你的贪、嗔、痴、慢、疑在过去没有清除干净,正好当下慢慢来去除习气嘛,去剔除这些惑嘛。所以是因人而异,但是次第也是有的。修行总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往往就是次第。这个次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速度不一样,方法也不一样,同时他破的惑也不一样。◎
         智空禅师开示,圆通禅堂居士晴整理2007-03-08
 

路过

雷人

握手
2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圆通禅堂 ( 赣(2022)0000011)|联系我们

GMT+8, 2024-3-29 01:43, Processed in 3.619172 second(s), 12 queries.

普渡 慈航